冠状动脉左室瘘的经皮介入封堵治疗

2019-04-23 08:24徐亮徐仲英金敬琳李晓枫郑凯王翔张戈军胡海波潘湘斌王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瘘口瘘管箭头

徐亮 徐仲英 金敬琳 李晓枫 郑凯 王翔 张戈军 胡海波 潘湘斌 王巍

100037 国家心血管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与右侧心腔、冠状静脉或冠状静脉窦、肺动脉干及左侧心腔相连的畸形。CAF为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生率约为0.27%~0.40%。目前就CAF介入治疗的报道并不少见,但瘘口多在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窦等心腔,冠状动脉左室瘘(coronary artery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CALVF)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介入治疗的相对复杂困难,报道罕见,多为个案。现将本中心近半年CALVF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4例患者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行介入治疗的CALVF患者4例。其中男性3例(75.0%),女性1例(25.0%),年龄20~37岁,平均(30.0±7.3)岁,身高155~178 cm,平均(169.0±10.8)cm,体重52~85 kg,平均(69.0±14.0)kg。经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ALVF。均为单一瘘管及单发瘘口。累及右冠状动脉3例(75.0%),累及左冠回旋支1例(25.0%)。术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介入治疗方法

4例患者术前常规经右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多体位投照,尽可能明确CALVF受累冠状动脉、瘘管走形及最大和最小管腔直径、瘘口位置及与左心室关系。介入治疗全程在导管室于X射线引导下完成,具体步骤:(1)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和右侧肱动脉,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多体位投照,以充分显示CALVF的位置、形态、瘘管和瘘口;(2)通过右肱动脉进入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同时将2.6 m泥鳅导丝通过瘘口送至左室及主动脉。后再经股动脉途径将导丝用圈套器套取出右股动脉,建立右肱动脉至右股动脉的动脉-动脉通道;(3)沿轨道导丝,经股动脉送入7-9F鞘管至瘘管或瘘口的拟封堵部位;(4)根据拟封堵的瘘管或瘘口的直径,选择相应的封堵器,全程保留轨道导丝;(5)封堵器推出后再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封堵器位置、形态以及是否存在残余分流,同时观察正常冠状动脉分支是否受累;(6)释放封堵器,后再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3 术后及随访

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2次,间隔12 h。因瘘管均粗大,术后常规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半年复查冠状动脉CTA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ALVF介入治疗情况

本组病例手术操作技术成功率100%,4例患者均采用加长输送鞘(110 cm)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其瘘管或瘘口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最小者12/14 mm,最大者16/18 mm(表1)。

4例患者均尽量选择瘘管远段进行封堵,以免对正常冠状动脉分支供血造成影响。其中3例进行瘘口封堵,另1例因瘘口较大,对其瘘管远段相对狭窄部位进行封堵。瘘管最宽直径18~40 mm,平均(26.5±10.0)mm,瘘口直径7~19 mm,平均(12.0±5.1)mm。封堵器大小选择标准均为拟封堵部位直径的1.5~2倍。当封堵器置入后,因瘘管远端与左心室通路受阻,原有瘘管内压力升高,再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沿途正常冠状动脉清晰显示,表明正常冠状动脉分支内血供较前明显改善,“窃血”征象明显缓解(图1、2)。

2.2 CALVF介入治疗随访

封堵术后10 min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确残余分流。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亦提示封堵完全,未见残余分流。随访至6~12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较前明显缩小:术前左室直径56~77 mm,平均(65.0±9.5)mm,提示左室显著增大;术后复查左室直径46~71 mm,平均(59.0±10.2)mm。左室缩小0~10 mm,平均缩小(6.0±4.3)mm。未出现封堵器移位、心肌梗死及其他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表2)。

表1 4例患者的介入治疗情况

注:RCA:右冠状动脉;LCX:左冠回旋支

A:术前冠状动脉CTA示左冠状动脉起始部明显增宽、扩张(箭头所示);B:左冠回旋支远端经瘘口与左心室交通(箭头示瘘口);C:左冠回旋支极度迂曲、扩张,前降支因“窃血”显影浅淡(箭头示前降支);D:封堵后造影未见残余分流,前降支显影较前明显改善(箭头示前降支“窃血”明显改善)图1 病例4介入治疗情况

A:术前冠状动脉CTA示右冠状动脉(箭头所示)粗大、迂曲;B: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左室瘘(箭头示瘘口),瘘管粗大迂曲;C:建立右股动脉-右肱动脉通道后,经股动脉送入鞘管(箭头示鞘管);D:封堵瘘管远端狭窄部位后重复造影未见残余分流(箭头示封堵器)图2 病例1介入治疗情况

病例诊断左室直径(TTE)术前术后9~12个月左室横径(CTA)术前术后3~6个月1RCA-LVF595869642RCA-LVF685963453RCA-LVF564956494LCX-LVF777177—

注:RCA:右冠状动脉;LCX:左冠回旋支;LVF:左室瘘;TTE:经胸超声心动图;CTA: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3 讨论

冠状动脉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在1.3%[1],而CAF则相对更为罕见,其发生率在0.05%~0.2%[1-4]。介入治疗对于单发的不伴有瘘管极度迂曲的CAF患者适用[4-5]。而对于瘘管极度迂曲,多发CAF及合并其他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则须行手术治疗[4-9]。1983年,Reidy等[10]首次报道了CAF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病例,随着血管内技术及器材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介入治疗的应用日益增多[11-16]。

CAF发病率本身较低,其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不明确,也未建立相应临床指南。对于有临床症状如胸痛或呼吸困难等[4, 6, 14-17],都应建议干预CAF,以预防心力衰竭的加重[4, 11-12, 18]、心肌缺血[4, 6, 11, 13, 19]、心内膜炎的发生[20]或血管瘤破裂[21-23]。Cebi等[4]研究提出,对于有症状的CAF患者,无论其分流量大小,均应闭合CAF。同时,普遍认为闭合CAF分流能够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15]。有时即使CAF很小,也可能降低舒张期冠状动脉灌注压力,从而发生“窃血”现象[19]。

本研究中4例CALVF患者均合并较粗瘘管及较大瘘口,拟封堵部位均类似管状结构,故选择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且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输送鞘相对较细,亦符合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封堵器的要求,以尽量减少对股动脉的损伤。但因患者均为成人,考虑到身高因素,故均选择右肱动脉穿刺,以减少右股动脉至右肱动脉轨道长度。同时,所有患者均选择加长动脉导管未闭输送鞘(110 cm),以保证封堵器能够准确置入封堵效果最佳位置,提高了介入治疗操作的成功率。所有患者在置入封堵器的过程中均在输送鞘内保留轨道导丝,从而保证封堵器推出在位置不理想时能及时进行调整,避免了重新建立轨道之繁琐,减少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射线剂量,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确诊断,对于受累冠状动脉及瘘口位置能够明确显示;CTA也能通过三维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展示CAF全貌,明确瘘管走形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同时,还能显示心腔大瘘管内血栓形成等相关数据,对于随诊及疗效评价亦有显著作用。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首先,因CALVF本身发病率低,故纳入患者数较少,介入治疗经验尚不丰富,有待日后增加病例数后日渐完善CALVF之介入治疗经验及流程;其次,随访时间较短,对于伴有粗大瘘管的CALVF病例而言,长期随访尤为重要,有助于观察封堵后粗大瘘管转归及患者心肌供血变化情况。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瘘口瘘管箭头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后复发的处理
“耳仓”是福还是祸
长期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护理
运载火箭
寻宝历险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