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健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创新创业”得到社会和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创新创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保障,将促进创新创业作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渠道、简化创业程序、构建创业平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随着创业企业、创业投资、创业群体迅速扩大,创新创业备受各界人士关注。而“互联网+创新创业”在优化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开辟新的教学路径等方面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各高校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教育模式,高校大学生当今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理应走在社会前面,成为社会创新的引领者,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强化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热情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能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是屈指可数。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没有给予学分认定,在开设创业课程的一些院校也仅仅是在创业意识层面给予讲解,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路径涉猎较少,这与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以及创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也有一定关系,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以至于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创业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学生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理解不到位,在吉林省各高校对大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课程的学习,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参与过创业课程的学习却认为没有什么收获。这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各大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二)培养模式单一化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同时也能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一个不断改进、丰富、完善的培养模式当中。然而在当前的创业教育当中,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一方面是课程设置不够丰富,课时少且缺乏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多数还停留在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三)专业课程内容滞后
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也大大提高,从而促使大学的专业课程必须能够紧跟社会的节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师资队伍欠缺
创业教育涉及的领域较广,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储备,教学及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缺乏实战经验,也并没有取得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资格,通常都是由管理学相关老师兼任,或者是直接由就业相关部门的老师兼任,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多存在于理论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滞后,手段单一,缺乏社会所需的“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创新性和创造力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依托于互联网,打破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动引入互联网资源,整合各个渠道的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和信息,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平台,更好地让大学生认识创新创业、了解创新创业,转变对创新创业的看法,真正的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当中去。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学习的平台。
(一)构建以“三个平台”为载体的创业引擎
以“三个平台”为创业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三个平台”指的是课程平台、第二课堂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三个平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发MOOC课和微课,开展创客教育,借助不同平台和渠道强化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热情,使学生能够多方位提升创新能力,增长创业才干。
(二)健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保障体系
1.搭建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缺少资金、缺乏创业经验和能力,因此,高校要大力打造师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在创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专业的平台中进行实践,使学生处于创业的主体地位。
2.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各地高校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不同,所以各高校应结合本校辦学特色以及学生特点,从基础环节入手,逐步强化和完善创业服务。学校应为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产品开发、筹备资金、工作场所、设备、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简化大学生创业程序,为大学生在申请、登记、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做好后续帮扶工作,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创业。
3.制定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为支持大学生创业,高校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涉及贯穿整个创业过程的培训和指导等多个方面。例如:鼓励科研创新、扶持大创计划;鼓励组件创业团队,进入创业园区层级孵化;实践或参与创业可转换学分,使用创业成果申请毕业答辩;允许休学创业等。
(三)建立“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将“课程教育、模拟实训、项目引导、竞赛驱动、实践体验、园区孵化”的“六位一体”培养路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层级递进,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1.課程教育。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互联网+创新课程及核心课程”,结合创新创业讲堂、创客营交流与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开展网络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能自己独立开设电商店铺,甚至是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创业的一般规律,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方法,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专创融合课程教育。
2.模拟实训。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增加创业热情,巩固创业知识,厚积薄发,为更好的创业打下基础。
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模拟实训进行体验式创业,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素质训练。通过搭建多元化递进式的实训平台,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加强不同层次的实训,掌握创业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在模拟训练的同时,不断试错和完善,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3.项目引导。高校可以开设创业精英班,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导师、创业成功典范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技能训练,避免纸上谈兵,撰写商业计划书,实施计划是创业训练。
(1)竞赛驱动。面向创业大学生实施竞赛驱动,论证项目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大赛,对于获奖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扶持,促进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创业风险,提供可实施性方案,为创业孵化项目做好准备,实现在竞赛中学知识、在竞赛中练本领、在竞赛中长见识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目标,同时有利于选拔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从而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典范,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2)实践体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搭建学生能够参与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并进行体验式创业,高校通过减少学生投资,降低创业风险,让学生能够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同时,从公司整体架构、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让梦想落地。面向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的学生,通过入驻创业体验园实践体验,实现体验式创业,有助于创业人才从种子到苗子的软着陆过程。
(3)层级孵化。学校对于园区入驻企业进行园区料化和社会孵化两个层级实施,在校园内料化配备学校创业导师进行指导;园区外孵化根据需要聘请企业创业导师担任项目指导师,实施师导生创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导师所在企业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实现增长创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与有社会成熟的企业接轨,对于了解供需双方需求有很大帮助,企业导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创业方法,使学生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成熟技术产品。企业导师与学生的技术相结合,提高了企业活力和创新力,促进了学生科技创业成果转化。
面向创业实践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层级加速孵化,助推社会实践创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差别鼓励入驻创业孵化园和科技园进行孵化式创业,对于每个孵化项目配备校内外双创指导教师,实施师导生创和师生共创。
(四)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教师深造和实践尽力提供便利条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能力,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更多复合型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学校应高度重视创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把任课教师进修学习、业务培训、考察交流、科研进展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通过组织业务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可以适当引入校外有创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知识水平。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的自党性和方向性。高校能否为地方经济培养出合格的创业型人才是高校社会职能的真正体现。针对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创业需求,遵循创业素质的形成规律,探索适合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可以为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有机整合,推动和带动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规范化发展。
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党争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转变创业教育思想,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注重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使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的时代下,顺应潮流,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