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房子》为例 谈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

2019-04-22 00:35方惠燕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草房子自主阅读阅读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知和热点,建议教师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拓展经验,锻炼思维,提炼方法,提升鉴赏水平和运用能力,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自主阅读 《草房子》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6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書,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作为解决“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伪阅读”的良方,基于真实阅读语境的整本书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课内引领,对导读课、推进课、提升课相关活动的设计煞费苦心,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学生。笔者认为,与其生拉硬拽或信马由缰地让学生低效阅读,不如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卓有成效的自读行为,真正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收获之旅。

下面,笔者以六年级必读书目《草房子》一书的阅读指导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一、计划先行,形成阅读意志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工程,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它更需要学生排除周边阅读的干扰。因此,意志对于支撑整个阅读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从另一角度讲,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实则也是培养学生不盲目阅读,不半途而废的意志品质训练过程。

那么,如何让学生保持阅读持久力,形成阅读意志品质?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书籍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即对于借回或买回的书籍要有“认真读,读细,读出体会”的认识。其次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自觉合理地制订简单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计划,对阅读时间与进度进行合理安排与调控。

例如,在阅读《草房子》前夕,笔者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通过“透视一本书”,感知全书概貌,而后教给学生任务分解的方法:在一个月内,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合理阅读计划内的篇章。这样,学生就不会望而生畏。计划时间和完成时间的对照,也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惰性,努力完成制订的阅读任务。而通过阅读反馈表,教师也能把好阅读指导关,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速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和分享。

二、思维导图,厘清内容结构

“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整体意识,尤其是对情节连贯性较强的小说类作品,要让学生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主要线索,提炼成连贯的、整体的画面,让隐形的思维直观化。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建构作品框架、厘清故事内容的重要凭借。它通过关键词、图形和连线将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连成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新知结构的整合。

在学生阅读《草房子》时,笔者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自己梳理信息、整体建构,并根据本书的特色,罗列桑桑、秃鹤、杜小康、纸月等人物重要的事件,形成人物发展轨迹思维导图,以此概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依托自读时绘制的思维导图,结合阅读推进课,在交流分享、探究发现中寻找人物经历的转折点,进行深入剖析,感受油麻地孩子的成长蜕变。当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成为日后反刍积累的材料,为将来回忆情节、复述故事服务。

三、质疑预测,激活阅读思维

整本书阅读较之单篇阅读、碎片阅读更具有探究性和研究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读过程,也是批判性理解能力的训练过程。因为学生与作者在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出现自身经历与作品人物有偏差的情况,这就产生了思维的疑点。就这个疑点可以让学生经历“疑问—预测—解答—验证”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阅读《草房子》的过程中,学生就运用预测推断、质疑问难的阅读策略开展自主阅读。如阅读第五章“红门”后,我班的刘鑫宇同学就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天之骄子杜小康是典型的“富二代”,他过着油麻地学生望尘莫及的日子。家境富裕,成绩拔尖,人品不差,他就像一只高傲的孔雀,却并不让人讨厌。可惜杜小康父亲生意败落,杜小康也因此陷入辍学的困境。杜小康,就这样如一颗流星陨落了吗?曾经的“小王子”能经受住这天翻地覆的落差吗?是一蹶不振还是在困境中奋起呢?我大胆猜想:杜小康的父亲肯定会东山再起,重振红门,因此杜小康又会以胜利者的姿势来回归油麻地。我认为经历过挫折的他可能会更成熟,更谦和。

就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行走在文字间,与作品人物产生了共鸣,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就能领会得更清晰。

四、文本对话,沉浸阅读体验

读者反映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能得以建构,它的生成和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可见,在整体书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珍贵的个性解读。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与人物共鸣,与作者神交;通过代入感,运用“我—你”这种同等交流的口吻,让“主客体之间”的解读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在《草房子》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谓全情投入,喜欢和书中人物进行平等对话,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如阅读了“细马”一章后,我班的小孟同学写了如下一段话:

细马,你好!在你身上,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我和你一样,不爱读书学习。爸爸妈妈一开始对我的学习很上心,但可能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成绩是每况愈下。我也很苦恼,但实在是跟不上,所以也有了“破罐破摔”的念头。爸妈恨铁不成钢,索性就让我自生自灭了。老师呢,只能干着急,使不上力。

你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好,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你是过继来的养子,邱二妈生怕你夺家产,对你一点也不待见,使你萌生要回家的念头。但感恩之心却又让你留了下来。后来邱二爷病故,家里被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你却勇于承担责任,靠放羊来重建家园。这份信念和毅力是我没有的,所以,我很佩服你。如果將来家里遇到了困难,我也会像你一样挑起大梁,好好孝敬父母。

这样的深度对话,让学生不仅实现个性解读,而且从潜意识里进行自我行为反思修正,体现了文本全新的意义。

五、批注摘赏,品味文字内涵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欣赏与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思考与运用的过程。所以,整本书阅读要注重读写结合,从阅读中获取写作资源和写作技巧。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要求,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进行批注摘赏;要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将从中汲取的感受与思考批注在旁或记录在摘赏本上,以便养成边读边想、边想边摘、边摘边悟的阅读习惯。

平日教师注重指导批注方法,就有助于学生在自读中有意识地进行赏析训练,进而使阅读质量渐入佳境。如《草房子》中有这么一段景物描写,我班有一名学生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语言赏析:

这段景物描写之所以给我们呈现出了清新典雅的感觉,是因为它选的景物好。竹子、蔷薇、美人蕉、夹杂着小花的草丛,每一样事物都弥漫着美感和温情。其次,这段话炼词用句好,“一丛两丛”“三株两株”语言朴素,但却让我们感受到校园美得质朴,美得自然。而四个“或”领起的排比句式,将闲适淡雅渲染得淋漓尽致。从最后一句作者的评价中,我感受到陶渊明田园式的淡然。曹文轩真是写作大家,恬静的文字,幽美的意境,直达我心房,每字每句都值得我细细品味。

整本书里天地宽。较长的阅读周期、较复杂的阅读任务,决定了学生能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导者、推进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经验,锻炼思维,提炼方法,提升鉴赏水平,形成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此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作用。

作者简介:方惠燕(1981— ),女,江苏江阴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草房子自主阅读阅读策略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想飞的草房子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爱着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