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为例,探讨小组合作在课堂中运用的层次和策略。
关键词:层次性;策略性;互动式交流
一、以教師为主体的传统课堂
以下是《九寨沟》教学中赏析“自然风光”的教学实录:
1.品析语言
默读第3小节,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认真地读一读,说说美在哪里。
2.全班交流
生1:我最喜欢“天气晴朗时……图画。”
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1:因为九寨沟的水很清澈,能够把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
生2:我最喜欢“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泊很清澈,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宝石一样。
生3:我最喜欢“五彩池”的这句话,湖泊就像是一面银镜,把“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
生4:我最喜欢“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蔚为壮观。”瀑布奔腾而下,就像带子在腾空飞舞,水冲击着岩石,水花四溅,十分壮观。
师:这段中还有一句描写水的句子没有同学交流,“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谁愿意来交流呢?
生5:这湖底的石块五颜六色的,就像是一条五彩的项链。
这是笔者在教学《九寨沟》第一课时品析“自然风光”部分的教学片段。整个过程,教师的问题太细碎,学生的交流都是散点式,语言单薄。课后,我和学生交流“平时你在课堂上很活跃,怎么今天没有举手呢?”他回答“因为我要交流的最喜欢的部分有人交流了。”是的,这是课堂中真实的情况:我想说的其他同学都说了,为了避免重复,我就不举手了;我举手了,老师没有叫我回答,后来,老师又组织交流其他部分了,但是我又没有品读这一句话。可见,这样的组织形式没有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让每一个学生有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
课后我进行反思重建:在学生对大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推进。
1.第一层次:浅层读
小组内成员选择喜欢的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文字朗读。这一步主要是检查成员的朗读,并帮助理清段落的层次。
这一层次就利用了小组合作中的纠正策略:小组合作,检查组员的朗读是否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并通过小组互相纠正,提高课堂效率。
2.第二层次:互动读
A.按句轮读。每个人说说最美的句子,并且说说理由。这样小组成员就都有了交流的机会,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补充。
B.赛读+评分。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成员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改进,培养竞争与互助的意识。
这一层次利用了“补充策略”“讨论策略”和“评比策略”: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从对方那里获得启示,更利于后进生从学优生的发言中感受他们的观点和表达。
接下来全班交流,进行小组之间的互动:以一处为例,请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将赏析和朗读结合,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实现生生互动、补充。过程中又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方法就会自主运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对自己的赏析进行改进。这时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期间进行整体推进“有其他小组喜欢其他地方吗?”这样,就不像之前的课堂中有人交流这一处,有人喜欢另一处,教师被学生牵着走。
3.第三层次: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此时为竞选最佳导游团,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纷纷出谋划策,添加自己的感受。
这一层次利用了“协作策略”:小组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依靠团队共同的力量,集思广益,一起完成某项学习活动。每一个组员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后心得
重建之后,我又去其他班级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主动投入,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自练自改。师生均实现了角色和方式的转变,教师由之前的被动应付,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学生由之前的散点式交流转变成互动式交流,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更加利于进行课堂的“三放三收”。当然在小组合作之前,一定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否则,交流时则会出现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因为在“放”的过程中大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所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易于降低难度,并在“收”资源后的“二放”中进行整体改进、呈现。
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讨论,对活动的设计更加要注重多样性和层次感。考虑到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合作时的探究也应是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这样才能让小组学习落实到每一个成员,也让后进生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而不是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
参考文献:
[1]李敏.小组合作、开放文本: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质量的控制[J].新课程导学,2013(6).
[2]李永飞.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以东昌府区文苑小学“1+3”生本课堂为例[D].聊城大学,2016.
[3]刘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探究[J].语文学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