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海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尤为关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升。因为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有效调整评价方式,将其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所谓的“教学评价”,其实就是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所从事的某件事情进行认真的分析,来对其行为进行判断与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不仅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效的指引,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评价依据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其有效分为“否定评价、肯定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个体评价”。当然,在实际评价的时候,不能够单独地使用单一的评价,而是需要将某种评价与其他的评价进行结合,从而使得评价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将以青岛版五四制教材内容为例,来试着探讨一下应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合评价,放大作用”。
一、开展“组合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组合评价”开展得更加高效,教师在实施“组合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在开展“组合评价”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关注,还需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以及变化加以关注,从而使得评价的作用能够发挥到点子上。第二,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够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而是需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多个方面加以评价。此外,还需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使得评价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三,在实施评价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共性加以关注,还需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性加以关注。并且,在关注过程中,要懂得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第四,要注意所使用的评价语言要更加贴近心灵,饱含激励,催人奋进,评价语言更加生动且富于变化。
二、有效开展“组合评价”具体措施
(一)将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进行有机结合
“不以不善而废其善。”运用在教学中,便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不能够因为他某个不好的行为,来对他进行整体性的评价。用另一种说法,便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需要实事求是,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够将“好”“坏”一概而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将“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向能够得到有效的拨正。
以“乘法结合律”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主要的目的便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进行简便运算来对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加以体会,进而使得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由此,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即“两种规律之间具有何种联系,可以用字母来进行表示吗?”此时,如果某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积极,那么在这个学生将问题回答出来后,教师需要对这个学生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而部分学生则会因为接收到“否定性”的评价,而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变得更加积极,从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加积极。又或者是,当某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回答得比较优秀,那么教师在给予肯定性评价的同时,还可以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努力的标准。在经过将“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之后,不仅能够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加以纠正,还能够将肯定评价的作用更好地彰显出来。
(二)将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那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也可以将学生放置于合作探究学习之中,让学生的个体以及小组成员分别对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将“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简易方程”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这个课时主要的教学目的便是“使学生对方程的意义与性质加以理解与掌握,并学会解方程”,教师可以围绕着这一目标提出一个探讨性的问题,如“已知一个关于x的简易方程,9x-3x=4.2,有且只有唯一的解,请解出方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讨。然后,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评价,然后再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情况上,对他们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后对一些优秀的小组或者是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组合评价”,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凸显出来,把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使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最大收益,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赢得教育教學质量的大面积丰收。
参考文献:
[1]刘开泉.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245.
[2]李晓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师生的主体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