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22 10:24王宏坤赵文艳于滢魏亚茹张莹王春晓李慧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

王宏坤 赵文艳 于滢 魏亚茹 张莹 王春晓 李慧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导师制引入到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探讨导师制人才培养内涵、意义与培养方法。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将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分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慢性病的运动疗法及残障人群的体育运动康复三个方向进行培养。提出师资、开创科研实践环境和健全管理制度是导师制人才培养效果的保障,旨在更有针对性提高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国运动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2-0073-04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tutor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discuss mentorship training strategy,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 exercise therapy of chronic diseases, disabled people′s sports rehabilitation three directions for culture, puts forward teachers, create a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of tutorial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 which aims at enhancing the more targete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boos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eer of our country sports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Sports rehabilitation; Undergraduates; Tutor system

隨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体育人口逐步增加[1],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随之相应增多。此外,现代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高发[2],另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 296万人,在这8 000多万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 000万人[3]。国务院下发的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当前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康体结合”,明确要求采取 “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运动康复手段对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减缓功能衰退、提高残损、残疾和残障者的运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积极开展运动康复研究,加强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育的体育院校共计15所。为提高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突出运动康复特色,提升与医学院校康复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拟将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制引入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探讨其对提高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具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

1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为顺应社会发展,针对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陆续新增设了运动康复专业。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运动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运动康复诊疗技能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从事基础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又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社区从事创伤、疾病、残障、衰老等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工作[4]。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特点要突出医学与体育学的有机结合,即在既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既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又要系统学习医学相关理论与技能,如何实现体育与医学这两个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有效避免学生这两个领域所学知识的零散、杂乱和肤浅,这无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作用,导师制加强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和近距离接触,能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优势特长对其进行个性化、有方向的指导与培养。国外的本科教育大多都采用导师制进行人才培养。14世纪的英国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最为著名,日本几乎所有大学的本科生都实行导师制[5]。将导师制应用于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来,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的医学与体育学知识领域,优化其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增强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并通过发挥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医体结合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2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内涵

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由于本科生的年龄、经历、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与研究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本科生的导师制培养内涵也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不同。首先,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应侧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从高中阶段走向社会的第一阶段,本科生刚刚脱离家庭指导而独立面对社会和人生,思想还不成熟。通过建立导师组,本科生会按计划跟随导师进行日常学习和实践,在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导师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引,帮助本科生在此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6]。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使教师更多的近距离接触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学生思想脉动,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和辅导,也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加强。第二,本科生导师制应侧重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职能。不同于研究生的学业基础,本科生还处于专业学习打基础时期,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加强关注与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四年的学习计划,建立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上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发挥其优势特长,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规划学业方向[7-8]。导师制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多机会与老师接触,所以在指导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会比传统教育模式独具优势。第三,通过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使本科生尽早接触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与科研。在本科生跟随导师进行的运动康复实践中,能够尽早培养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得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学习目标更加明确[9-10]。对本科生而言,在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其科学严谨的工作习惯和科研素养,本科阶段,科研探索精神的培养比科研成果意义更重大。

3 导师制模式下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类型

按照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对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进行定位明确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可将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分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慢性病的运动疗法、残障人群的体育运动康复三大研究方向进行培养。根据本科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按照以上三個培养方向配备相应专业的导师,形成导师指导小组。导师组的活动开展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导师需要提前制定包括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实践等方面培养计划,以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积极开展各种业务活动。

3.1 导师制模式下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研究方向是综合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治疗各种急性、慢性运动创伤所导致的伤病、功能障碍和残疾的预防、功能评定以及治疗等问题,包括身体、心理功能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康复。

导师除督促该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完成好正常课业学习外,有计划地组织本科生进行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挖掘其自身潜力,提高康复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导师可以安排康复专业学生进行跟教助教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助教过程中,也可有目的向师资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力。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和学校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实习,跟随导师逐步接触运动损伤的诊治,有目的、有方向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可以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如跟随导师参与运动队科技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意识的接触运动损伤的康复实践,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

3.2 导师制模式下慢性病运动疗法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吸烟、大量饮酒、高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11]。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增长迅猛,而且日趋年轻化。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峻,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问题凸显,健康老龄化的需求格外迫切。本研究方向的导师应指导学生重点开展慢性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案与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慢性疾病运动预防与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传统健身方式、针灸、理疗等康复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地域性高发慢性病的发生机制、预防及运动治疗方法研究;传统药物、方剂学结合运动治疗慢性病的效果研究。

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对原有医学基础知识较好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通过导师制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运动康复技能,进一步掌握各类慢性病的运动康复方法,并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导师的慢性病诊疗活动,使本科生尽早接受慢性病康复教学、科研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慢性病运动疗法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了解慢性病运动治疗的发展动态,通过导师有目的有方向的业务培养,有利于培养能够胜任在各类康复诊疗中心、社区医院从事慢性病教学、治疗、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3.3 导师制模式下残障人群运动康复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

残障人群运动康复方向主要研究以体育运动的方式提高残疾、残损和残障人群的运动能力,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减轻社会负担目的,并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关爱和关怀。

对残障人群体育运动康复研究方向的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通过导师制培养,使学生在原有医学与体育学知识水平上,进一步加强学习运用人体运动学的方法研究运动障碍人群的康复评定和效果机制,掌握运用人体运动学的技术和方法研发运动支具和运动康复辅助器材等。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在导师带领下,尽早接受残疾人康复教学、科研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如参与导师的残疾人运动队教学与训练、残障人群诊疗活动,也可跟随导师一起参与残疾人运动队的科技服务工作,接触和参与运动康复支具器材研发及应用、运动障碍者环境设计改造等科研与实践活动等,可以更好更快培养以运动为主要手段对运动功能障碍者开展康复治疗的高级人员,特别是有利于培养伤残障者运动康复治疗师和运动高级指导员和残疾运动员的高级体能教练员。

4 导师制模式下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效果的保障因素

4.1 完善师资队伍是运动康复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基石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导师制模式下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有力保障。以目前我国各体育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师资规模来看,各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均有条件组建导师培养小组。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学等学科组成的师资队伍19人,校外兼职教师7人。其中84.2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包括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博士6人,其中2人博士后出站,硕士以上比例为91.67%,在读博士1人,师资力量可以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工作。

另外,导师制人才培养,生师比例适配要合理。传统班建制度教学模式由于生师比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则应尽可能由1名导教师指导5名以内本科生的师生比進行匹配,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4.2 积极开创导师制模式下的科研与实践环境

不仅仅是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蕴含在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隐形知识,如科研的直觉、经验、技巧、态度、精神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导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完成这些知识的传递[12],这正是导师制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导师制下本科生所需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在资金、人员、组织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建立的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实习基地,学校的运动医疗康复中心和科学实验中心购置了价值近2 000万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200余台件,哈尔滨体育学院还建立了黑龙江省体育局运动创伤康复医院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北京康比特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以上条件为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的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实践、实验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4.3 完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机制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除需不断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外,也应充分考虑指导教师的劳动付出,建立起相应的动力机制与激励保障机制,以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制定完善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过程管理,使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指导教师按既定的培养目标要求,提交学生中长期指导与培养计划、建立指导过程记录等,以确保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除建立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之外,还要建立鼓励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实践训练、科学研究等的激励制度,如设立学生科研、实践学分制度以及学生重大科研与实践成果奖励制度等,以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组各项业务培训。

5 结 语

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运动康复事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提高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人才市场竞争力,是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对传统班建制教育教学模式的补充,可以在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能力提高、科研与实践能力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优势作用,能有效提高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积极健康发展,助力我国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37693.html.

[2] 张冬慧,唐智柳,李岚,等.我国21世纪初糖尿病患病率系统综述[J].上海预防学,2012,24(9):492-495.

[3] 相有章.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5):343-345.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Z]. 1998: 65.

[5] 吴江,陈吉华.日本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3,19(1):23-24.

[6] 戴健.上海体育学院“知识 、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J].体育学刊,2007,31(1):86-90.

[7] 王世杰,郑鹏,王杰.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73-376.

[8] 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9] 张奇涵.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实践、认识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3-15.

[10] 陈丛刊,王永安,陈宁,等:论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31-37.

[11] 杨春蕊,潘颖丽,王俊杰,等.运动指导对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3,9(1):67-68.

[12] 崔慧广.导师负责制下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式及关键因素[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46-51.

[13] 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4):42-46.

[14] 王宏坤,高洪杰,魏亚茹,等.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构架与关键因素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6):26-29.

[15] 刁凯,张健.我国网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职业化发展现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5):69-72.

[16] 张灿.我国网球人才培养所遇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4):68-72.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