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文本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不再是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感悟这一篇文章的人物特点、写作目的等等,它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打破了课堂与课外的界限,使语文课程更丰富,内容更全面,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作文的素材更宽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习作方法、改变了习作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83-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是血肉相连,密切相关的。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感悟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兴趣、创作技巧、作品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把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作为教学的重点。
那么,怎样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根据本校学生学习语文及课外阅读特点,我们进行了多文本阅读课堂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在多文本中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海量的多文本阅读成为写作的强力营养补充,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简化课内教学,精简教学课时,引入相关文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本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非难题,有些老师经常满堂灌,既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为保证多文本阅读的时间,我们选择了学生比较理解的课文,简化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相关文本。例如六年级上册多文本教材的第二组文章是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展开的,有古诗,有现代文,张丽霞老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填好发现的相同之处,紧接着就引导学生找“不同”。小组的讨论过程是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在经过进一步讨论后,各小组找到了几篇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有诗文,有文章。文章结构不同,《走向最高处界碑》由小标题自然分段,其他文章没有。选材不同,《永久的悔》和《番薯》是从小处着手,其他文章着重抓住人的表现去写。写作手法不同,《番薯》一文借番薯表达爱国之情,而其他文章则是通过叙事表达中心。总之,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作文的素材更宽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习作方法、改变了习作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2.基于文本特点,挤进课外阅读,帮助深化主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同一主旨的文本放于一起,通过群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例如五年级《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第一组5篇文章,主题是“热爱读书”,这5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主人公的读书痴狂。例如:冰心奶奶小时候在澡房里偷看书,把洗澡水都凉透了,母亲气得去撕书;高尔基在工作时,因偷看书,被老主妇用刺棒毒打;刘墉作家高中时在厕所每天翻看洗手台上的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宋词,这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文中主人公对书籍的热爱和痴狂。常敏老师在执教组文章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段自己与读书有关的故事,事例要突出,内容要真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读书生涯,再加上范文的引导,学生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3.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内外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通过课内外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一课时,拓展古诗《浪淘沙》和乐维华的《钱塘江》,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大自然让我们震撼之余,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产生无限的好奇。我又引领学生阅读《多文本阅读语文经典读本》的第一组文章,学生感受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术师的杰作。先让学生浏览本组五篇文章,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读出了黄之水的惊涛骇浪,黄河之水的旋卷沸腾;学生读出了黄果树瀑布“带得风声如浙川”,有时如一斛珍珠迸发,有时如两丈白缎飘舞,声貌动人;学生读出了钱塘潮后浪推前浪,前浪引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交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的壮观;學生读出了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学生读出了青海湖岛上的奇景令人眼花缭乱,读出了青海湖的岛屿是鸟的乐园。学生所悟这些是这组文章的相同之处,都是在赞美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术师,这组文章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试着让学生仿写《我的家乡》同一主题的文章,表达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被揉在一起的两个面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舍,无法分离,我们多阅读,勤阅读,我们的写作就会更好,思维才更敏捷,我们的作品才会高于被阅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会.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数外学习,2014年.
[2] 苏学习.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5年.
[3] 连赛琼.找准结合点 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