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9-04-20 13:33应超
科教导刊 2019年1期

应超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都在为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着。课堂活动,作为新课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一直被老师们所重视。不过,在课堂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实践活动等方面出发,论述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自己之间互助,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大平台,帮助他们建构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 课堂实践活动 互助学习 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6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are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classroom efficiency. Class activitie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ve always been valued by teache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etc., and discusses effective mathematic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inly based on student inquiry, through mutual hel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think about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proactively, so that the classroom becomes a platform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help them construct a mathematical knowledge system in their own minds.

Keywords classroom practice activities; mutual aid learning; active exploration

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表明,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单向传输过程”,但作为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和加以引导,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都能看到活动教学。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显得很盲目,认为别人改自己就怎么改。有些教师感到很迷茫,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下面就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策略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1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推广之下,在课堂上加强生生、师生的交流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所以,在大多数的课堂上,教师都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但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会走入有活动形式而无活动实质的误区。

1.1 活动形式过于泛滥

教师抛出一个小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而有些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什么帮助,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却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要求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要精,教师要明确这个讨论到底有没有实际的价值。而且,如果合作学习的环节过多,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学习不主动,达不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1.2 探究计划不经斟酌

制定计划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例如,有老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什么叫线段、射线、直线?”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其实这些概念大都来自于生活常识,是描述性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直接抽象出,并让同学动手画一画,进一步区分这些概念。这样概念就初步形成建立起来了,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自然也就掌握了。

1.3 合作学习缺乏指导

在教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时,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他们所讨论的主题,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分工,是否具备了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是否紧紧围绕主题开展讨论。如果只是看着很热烈,而实质上没有注意这些问题,那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1.4 动手操作疏于落实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往往忽略了小组合作内容的深度和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实践活动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探究与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并把实践与推理紧密结合起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习得知识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发展。这样,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動有效性的策略

2.1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案例1:吴正宪《搭配中的学问》

课程中,教师展示如下图片:体恤衫、外套、短裙、长裙、裤装等5钟类型衣物。请学生自由搭配穿着,但基本要求是上下身各一套,看看可以有几种方案。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拿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热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方法不尽相同,答案有对有错,但是全部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老师也没有简单评判,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自己当裁判,互相交流感受和思考过程。从学生生成的资源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人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发生碰撞,由乱到全,让学生自己建模,学习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孩子的探究结果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混乱的结果,有清晰的结果,但孩子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了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交流与纠错,慢慢体会到自己思考的欠缺之处,并改进。

2.2 强化学生自主实践,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案例2:丁杭缨《三角形三边关系》

丁老师在教学中提出:将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用电线把它们穿起来,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动手,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通过一次“围”的动作,及对操作结果的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与黑板上出现的三类数学信息资源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各自拥有对所遇问题的解释,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主要由“两边的和与第三边关系”决定的。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强化了数学知识。而且,不同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过交流,也让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得和思想碰撞。这些不同理解、不同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知识,通过此类知识资源的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视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建构了头脑里自己的数学体系。

2.3 突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学生有效合作的机会

案例3:《抛硬币随机统计试验》

(1)拿出一枚普通硬币,先请两个学生进行猜硬币正反面的游戏,然后请同学们思考,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胜负是否合理?再做50次抛硬币的试验,把结果记录下来(抛掷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 。

(2)请每个同学都做同一个试验,分别记录抛硬币50、100、150、200次的结果,然后统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以图表形式展示出来。

(3)分别观察全班抛掷50、100、150、200次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规律?

(4)请同学们对统计规律进行分析。

这个案例的特色是先通过同桌为一小组合作试验,达到小范围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再由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将互动的范围扩大,最后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互动的范围扩大到同一年级段。整个试验及分析都是由学生参与、分析、完成。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讓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进行指导。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 总结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交流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的理解。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在实践活动的操作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质疑,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充分研究合作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见有效的课堂活动不仅包括要认真落实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提供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并且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形成。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深切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化知识,形成技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数学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头脑里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3] 张德书.把握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