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2019-04-20 13:33张晓李永安
科教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统文化

张晓 李永安

摘 要 大学精神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各高校纷纷开始凝练培育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富有各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且需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营养精髓,渗透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形成文化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 大学精神 传统文化 培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33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condens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 we must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enrich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learn from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 the essence of nutrition, infiltrate all aspects of college education, effectively form cultural advantage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

Keywords college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e fusion

2007年前后,“大学精神”的话题讨论骤然升温,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普遍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教与学的发展实践中积淀形成的,能集中反映大学面貌特征、历史传统及办学特色等,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文化形态。大学精神的特性集中表现为科学性、人文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情感、作风传统、规章制度及教育模式等。

然而,细究我国大学精神培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困境:大学精神培育的核心不明确、推进培育大学精神力度不够、大学精神的文化因素和学校特色不够凸显、大学精神的认同有待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发展急需培育大学精神。

中国的大学精神来源于中国文化历史和本土教育发展实践,显露出不同于現代西方大学的特质,这需要我们适时凝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其中精髓,利用我国的文化优势卓有成效地培育大学精神。

1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精神的作用

习总书记对高校办学的指导中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复制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或者剑桥,但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办好唯一的北大、清华,有中国的著名学府。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是中国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持文化引领是培育大学精神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统一和谐、孝悌仁爱、自强进取……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道德境界与学术水平的高度一致,要求做人和做学问并重。这些优势使中国传统文化为培育大学精神增加了积极的民族文化因素。习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表述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关系。[1]新时代培育大学精神必须牢牢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承其中营养精髓,渗透于高校教育。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精神的指导内容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促使大学精神内涵全面、推进大学精神更好地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精神的指导借鉴如下。

2.1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个人成长成才的基本标准,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爱国主义精神集中表现为民族使命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等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殉国志向,诸多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塑造了我国价值观的核心。[2]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3]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2.2 诚信的道德修养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优秀道德修养。《周易》中有“修辞立诚”的语句,意为君子说话应诚实不欺,才能建功立业。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例如“一言为定”“季布一诺”“抱诚守真”等大量鼓励诚信的典故成语,许多历史名人也因诚信的优秀品质名传千古。[4]这些诚信经典包含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培育大学精神要重归传统,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里重新扎下诚信之根。

2.3 崇德修身的伦理标准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注重对受教者进行修养和品德塑造,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形成了崇德修身的伦理标准。此标准要求个人在修养上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探求道德上的无尚崇高。习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个人品德最主要的就是具备较高的伦理标准,注重崇德修身择善而从。向新时代的大学生推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修身,对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精神修养等方面,有着历久弥新的实用价值。

2.4 “仁义礼”的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行为规范标准。“仁义礼”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主張人与人融洽相处,对人需礼仁、尊重、宽容;“义”在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为人应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尽力帮助他人;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仁”与“义”是行为规范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在培育大学精神中融入“仁义礼”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积极效应。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3.1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精神对大学的校园环境优化、建筑布局设计都有指导性影响。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融,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励志敦行、勤奋创新等价值要求,这些都受大学精神制约,也必须源自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6]大学精神一旦浸润校园文化环境,即会对师生的价值观和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继而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校园人文环境能有效体现传统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其建设应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摘取要义,并能秉承大学发展历史、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的核心文化要素。例如,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近70年的历程中,遵循“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按照“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治校方略,逐步形成了吃苦实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图强创新的“铺路石精神”。这16字的精神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担当,诚信知报,笃实勤勉,勇毅力行等美德。在具有行业特色的“铺路石精神”的引导下,学校已培养人才6万余名。学校文景校区的楼宇名称分别为:明远楼、博文楼、博学楼、笃行楼、通远楼。名称出自《论语》、《礼记》、《晋书》等经典,意在倡导教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鼓励学生应打下坚实知识、技术功底,师生博览群书,崇德明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师生既学有所得,又要努力践履所学,实现“知行合一”。处处渗透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自觉维护大学精神,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全面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堂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教学的过程,也即大学精神培育、巩固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学校应系统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应在选择内容、优化方法上下功夫,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别性质,分不同学期循环、阶梯化开课。例如,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语文课程群为平台,从2015年起向全校学生循序渐进开设了四大类、十余门传统文化类课程。基于校情,课程以经典传统文化和交通行业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对经典名著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类必修、选修课,提升了综合人文素养,同时有效内化了对学校“铺路石精神”的理解。

3.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的最佳途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常年固定举办“秦直道大讲堂”和“读经典、诵名篇”“规范书写”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形成了良好的阅读风尚,这也是深筑校园文化底蕴、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渠道。学校通过“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目、展示学生诵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深化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将交校精神和传统文化经典内容融合统一,利于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王义遒.当代中国大学的文化与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10,236.

[2] 陈瑜.以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路径探索[J].文化纵横,2014(6):60.

[3] 陈威,蔡晓良.基于当代爱国主义问题论大国国民心态的培养[J].兵团党校学报,2017(1):48.

[4] 曹瑞明,董阳.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50-154.

[5] 孙菁.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谈领导干部的修身问题[J].党史文苑,2016(12):36.

[6] 周文宣,武传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16-17.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