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娇蓉
【摘 要】近几年,编程教学尤其是Scratch趣味编程,在小学阶段有“茁壮成长”之趋势。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出发点,运用“导适”“导趣”“导练”“导思”“导议”等导学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爱学、善思、会学、悟道。
【关键词】Scratch教学;主导作用;计算思维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编程语言将成为下一代“通用语言”,编程会像阅读、四则运算一样,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编写程序依赖于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强化有助于提高编程的能力,而计算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编程时,学生要不断分解任务,强化思维训练;学生要敢于试错,跳出思维定式;学生要善于艺术创作,学会换位思考;学生要运用团队力量,提升自我价值。要有效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资源、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引领、指导、感召学生,使学生爱学、善思、会学、悟道。
一、“导适”
编程教学注重分享交流,使用的学习平台都是基于网络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学习平台可以完全满足教学所需。综观目前学校使用的或者曾经使用过的在线学习平台或网站,有的是在课程管理和评价方面略胜一筹,有的是在线编程及作品分享方面更具优势,可谓各有千秋,各有优劣。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整合、组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空间环境,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各种平台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某些网站不断更新、开发课程,通过班级功能,管理和评价学生作品,并组织学生参与其在全国进行的“编程一小时”“Scratch Day China”“WSC世界编程挑战赛”等活动,丰富创作经验,找准差距;也可以在“Scratch Day China”中添加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活动,消除年级、班级的局限,体验更多伙伴的作品,优秀者可以在班级间演说或全校集会上演讲,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在课外的互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在线学习平台转移到在线互动平台,在平行发言的同时进行动态总结。这是一个由发散到整合的过程,关键是要学生逐步学会适应,由此才能助力教学,形成实效。
二、“导趣”
自编教材《Scratch初级课程》的12个探究活动,有侧重新功能新知识学习的范例探究与简单创作型活动,有侧重理解概念的艺术创作型活动,有侧重创意设计和编程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挑战型活动。无论哪种探究活动,都需要教师进行设计,“导”出兴趣,才能让学生从乐学走向会学。
范例探究与简单创作型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Scratch工具的新功能、新概念。例如“向城堡出发”活动,分析如表1所示。
艺术创作型活动和开放式挑战型活动,都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在活动中理解概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帮助助学者(如教师、家长等)指导学生学习,《Scratch初级课程》以学习手册的形式(包括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栏目)呈现,引导学习者留下思考痕迹;教材上的每一课都会提供2-3个拓展题,引导学生结合人文情怀、社会实际或者未来创想进行创作,进一步培养计算思维,尤其是创新意识和数字化表达能力。
另外,每一课约有9个微视频(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即可查看),从计算概念、计算实践两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所有人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微视频短小精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三、“导练”
就教师而言,每一个微视频都是一个生动、细致的助学指导。在实际教学中,计算实践的难度可能不是很大,通过模仿就能完成一定的作品,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可能会因为教师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理论基础,而无法解释清楚。此时,微视频就能给予教师很大的帮助,在指导学生实践操练方面发挥作用。以“神奇的万花筒”活动为例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在教学過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诸如结对分享、答辩演示、游走互改、“社区”反馈等多种交流形式进行“导练”。
(一)结对分享
如“魔法书”活动,通过按钮翻阅魔法书(切换背景),翻到指定页面(指定背景)时能够自动朗读故事(播放声音)。“切换到指定背景”和“播放声音”的指令组合,可以实现预设效果,但是如果指定背景的声音还没有播放结束就进行切换,会发生什么情况?如何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用先就近两两结对分享,再小组分享的方式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翻看魔法书时,页面和朗读同步的问题,并借助“声音”类别中的“停止所有声音”指令,处理声音未播放完就切换背景的问题。
(二)答辩演示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创新,还要帮助学生“推销”自己的“产品”,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清楚自己的水平状况。学生两人为一组,用“答辩演示”的交流形式“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他学生则做“评委”。学生在“答辩演示”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自己“产品”的问题,而且通过“评委”的提问和建议,以及评价其他小组的“产品”,也拓宽了眼界,从而反思自己的作品并加以改进。
(三)游走互改
当学生编程陷于僵局时,“游走互改”的交流形式,能起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功效。“游走互改”,即一半学生在座位上演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另一半学生四处走动参观同伴的作品,提出问题并一起修改,然后再互换角色。这是一种“集他人之所长,融他人之所思”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直至成为精品。
(四)“社区”反馈
最后,学生要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指定网站与大家分享,接受“社区”的检验。在“社区”中,学生可以关注自己的作品所获得的赞许或建议,也可以从他人分享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会再次修改作品以体现个性或增加复杂度,并尝试新模块或帮助别人改进,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意计算实践能力。
在“导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完成作品上给予引导,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使其体会战胜自我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形成正确的计算观念。
四、“导思”
每完成一项活动,学生都希望得到反馈(评语)。教师的专业点评不应该只有寥寥数语,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数据反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如收集学生间关于作品的讨论记录、分析流程、拓展思路、再创作的痕迹、编程学习的行为规范、社区反馈等数据,以照片、文字、音频、视频的形式制作学生档案袋。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的提示性问题,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概念理解、创意设计、计算实践等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神秘花园”活动为例,教师就是通过提示性问题“你还能让神秘花园中的花儿形态更丰富多彩吗”,来评价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
在评价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设计一些贴近周围环境的作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产生新观念。例如“链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考试成绩管理”等工具类作品;学习“广播”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可乐鸡翅家常做法”等生活类作品;学习“魔法书”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参观美丽校园”的本土化作品。
五、“导议”
编程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外,还应特别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参与讨论和共同评议,感悟团队的力量,树立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让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层次走向深度。例如在“听话的机器人”活动中,除了学习使用“广播”的相关指令完成作品外,教师还安排了举例论证(每组学生随机抽取教师准备的8个问题)和提出质疑(针对同学的论证或者该知识点建立问题库)两个任务来展开合作讨论。为鼓励人人参与,并防止出现部分学生只听不说或者滔滔不绝的现象,教师采用了“鱼缸式”讨论法。即每个组由4-6位学生组成,其中一人坐在中间,由他提出议题、阐述观点,并决定哪项证据最合适;其他学生围坐在外圈,倾听和观察他的观点,并提出质疑和补充。这样的讨论是相当透明的,在内圈的人比较有压力,所以会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从而激发外圈同学的头脑风暴,也更利于内圈的人观察发现谁的发言是最有效的,对讨论结果以及分工也更加明确,最终合力呈现最有利的证据。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习环境的搭建、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策略的制定以及评价策略的实施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对学生学业和心理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卿.从计算思维到计算参与:美国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社会化转向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2]胡亞惠,胡兴元.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失与匡正[J].教学与管理,2014(9).
[3]常峻.试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性学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李永强.浅论课改中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J].新课程,2012(5).
[5]王旭卿.面向三维目标的国外中小学计算思维培养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浙江省杭州市求知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