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婷婷 黄芳 齐龙飞
【摘 要】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利用文化优势为经济发展助力。然而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大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越来越熟悉,对中国文化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以至于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以济南大学泉城学院1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我校大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将传播中国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4-012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49
1 研究背景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的表现也缺乏文化底蕴。从丛教授提出,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有共同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文化内容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校没有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相关课程,书本知识也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过分的强调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本研究旨在加强学校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7个班共185名学生为样本,在学期初通过雨课堂完成一次问卷调查,经过一个学期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学习后,在学期末又通过雨课堂完成一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入中国文化知识的看法。两次回收的有效問卷分别是180份和183份。
2.2 研究内容
185名受试者在30分钟内通过雨课堂完成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看法,共10道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方面问题: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分析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有效的策略。第二部分主要测试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涵盖节日、艺术、政治、历史、建筑、运动、饮食、科技八个方面,每组5个词,共40个词;
2.3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对中国文化测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雨课堂投票和EXCEL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雨课堂投票了解学生情况及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态度。按高考成绩百分制看,185名学生中有110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上;47%的学生更擅长读和写;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中36%的学生想通过四六级,33%的学生想获得英语交际能力;与外国人交谈的主题中55%的学生只是简单寒暄,26%的学生是谈个人兴趣爱好;95%的学生是因为不知用英语如何表达而不将中国文化作为谈话主题;99%的学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并认为英语教材及英语课堂中都应该有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介绍;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勉强可以用于与外国朋友交流,而61%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行。
表1和表2对比后发现,由于日常生活中对节日接触的较多,学生对中国节日相关知识掌握得最好;因为学生都是艺术学院的,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与艺术相关的英语表达,所以学期末学生对艺术方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学期初学生对政治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均值很低,而在学期末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较大,这是因为在本学期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Unit 4 Li and Me中涉及到了中国政治方面相关的英语表达。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运动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最差,历史和科技两方面的平均值也都很低,对建筑和饮食方面稍微有些提高。
3 策略探讨
3.1 开设专门课程
2014年郑欢说过:“英语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国文化导入,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所以学校可以设置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此外,开展第二课堂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如创办英语角、英语协会,举行社团活动,各类英文大赛等等,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用英语讨论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或进行中国传统名著的英语短剧表演,学生可以以轻松的方式拓展文化视野、增进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3.2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契机,对考试加以改革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并指导教学方向,也是为了测试某一特定范围内学习者的能力或知识。中国各类英语水平测试都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进行测验,从而忽视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考核。自2016年6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进行调整,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例如2017年12月四级考试的翻译主题分别是泰山、华山、黄山,六级考试的翻译主题分别是太湖、青海湖、洞庭湖。在英语考试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可以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同时在学校英语考试中也可加入适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
3.3 编写教材、补充学习材料
目前各大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用教材选取的文章多是来自国外作者,里面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很少,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一个原因。据统计,2015年之前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 如《新编大学英语》 (第三版2012年)和《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第一版2012年),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2015年)就根据四、六级考试改革在课后练习题中加入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翻译题,《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2017年)中有涉及中国创客空间、围棋、胡同等中国文化方面的课文,这对学生中国文化能力提升大有帮助。如果想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课本的研发就势在必行。例如:可以将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等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也有所学习,并更深入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4 总结
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其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高校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表达的自觉性,弘扬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这才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途径。总之,中国文化的学习与英语学习并不矛盾,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中国文化不仅不会否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还会最终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肖龙福,肖迪.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