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地霞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脑梗死是因脑循环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坏死综合征[1]。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功能锻炼是改善脑梗死患者功能障碍的重要路径[2]。但是,从临床来看,心理状况差、不配合治疗是脑梗死患者功能锻炼常见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锻炼效果,而且也制约了生活质量的提高[3]。积极心理干预旨在建立脑梗死患者更积极的心理态度,以更健康和正确的态度面对和配合功能锻炼,从而达到进一步改善预后的效果。本文基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72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为对象,探讨了积极心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中的运用价值。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共172例为对象。纳入标准:1)均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等予以确诊;2)既往无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史;3)经过抢救,生命体征稳定,进入恢复期;4)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2)有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不能正常交流者;3)因各种原因未完成3个月既定康复计划者。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男57例,女29例;年龄57~78岁,平均(69.44±8.5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7例,初中36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1例。对照组男56例,女30例;年龄58~77岁,平均(69.80±8.7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37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包括向患者讲解康复期注意事项,给予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指导等[4]。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予以积极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重新认识疾病: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的基础知识,介绍脑梗死治疗现状,尤其是强调脑梗死经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后,大部分功能障碍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从而固化患者积极配合干预的心理认知[5]。2)明确个人疾病治疗愿景: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细致的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属度康复期干预的实际需求,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对治疗的需求和未来期望。根据患者主诉,多数患者期望能够通过干预,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3)积极行动:在了解患者愿景后,与家人协商,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每日功能锻炼时间、次数、合理膳食、规律休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等。由家属督促患者每日根据计划表进行相应的锻炼,并进行监督,提高康复期的依从性。4)给予持续的正向的反馈:每周由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后,重视反馈,并尽可能多的反馈各种正面信息,如吞咽功能恢复较好、具备了短程行走能力等。
观察组依从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依从性比较[n(%)]
两组经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和生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5、3.203、2.963、5.884、6.113、2.879、3.311、3.664,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躯体疼痛 总健康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 情感角色 生命力干预前观察组(n=86) 39.52±14.65 40.35±18.92 31.69±12.61 39.28±17.56 53.56±20.39 37.21±18.44 40.93±21.27 36.72±20.12对照组(n=86) 39.60±15.26 40.77±19.03 31.75±13.10 39.16±17.87 53.88±20.97 37.62±18.05 41.15±20.89 36.38±20.57 t 0.188 0.192 0.253 0.164 0.182 0.218 0.199 0.223 P值 0.765 0.759 0.727 0.783 0.767 0.760 0.754 0.769干预后观察组(n=86) 50.74±16.27*52.34±22.43*38.73±16.91*50.13±22.32*70.24±24.45*46.35±20.10*53.67±26.21*48.06±23.15*对照组(n=86) 46.23±18.12*46.95±23.18*34.60±17.28*46.52±23.27*60.38±25.14*40.91±21.05*47.55±27.36*41.11±23.63*t 3.165 3.203 2.963 5.884 6.113 2.879 3.311 3.6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了日常生活。同时,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较差,对未来康复效果的信心不足,又造成依从性差,进而不利于正常恢复。随着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认识到强化患者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探讨了积极心理干预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价值。从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来看,两组经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这说明无论是常规干预还是积极心理干预,都有利于提升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这也肯定了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运用价值。但是观察组干预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和生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相比于常规干预,积极心理干预有利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从两组依从率来看,观察组依从率为95.35%。对照组依从率为86.05%。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证实了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刘桂花[7]在类似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她认为积极心理干预给予了患者更丰富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恢复期的相关疑虑,提升治疗信心。同时,积极心理干预还明确了患者对康复的期望,让患者形成明确的康复目标。从我院积极心理干预的实施来看,积极心理干预充分调动了患者及家属参与干预的积极性,形成了医院-家庭有机互动的干预局面,家属和患者在恢复期的参与感明显增强,这也有利于提升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综上,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提供积极心理干预,能够进一步强化患者依从性,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