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玲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高中教学有效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而英语作为高中教育之中的基础性科目,提高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目标之中。基于此,简析了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着重探讨了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探究
一、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高中英语学科的特点
相较于初中英语而言,高中英语在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上均呈现出巨大的改变,其教学难度与学习难度亦直线上升。这种质变不仅体现在词汇上,还包括句型、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故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此外,对于教师如何做好初中、高中英语教育的衔接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高中英语学习并非仅仅依赖于记忆力,但却对记忆力有着一个较为明显的要求,如果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与学习技巧,那么高中英语教学就会沦为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学,从而极大地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因素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予以革新,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积极践行其中的具体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在大多数教师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然而想要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予以改革,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妥善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势必会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学生因素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始终取决于学生,这与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本相符,让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一大要素。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课堂教学之中又不能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而课后又不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那么便无法切实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自然会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在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予以有效结合,并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对所学的英语知识内容予以应用。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研究,同时参考学生兴趣取向而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个性化整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导入到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度,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自由、和谐的环境之中学习
英语。
(二)拓展教材内容
相较于初中英语来说,高中英语所涉及的词汇更多,单词结构亦更为复杂,语法知识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也导致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受限于篇幅,其内容往往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因此也导致学生无法切实理解教材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来说,教师应当主动对教材内容予以拓展,以此帮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最为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对于教材内容的拓展亦是对高中英语教师的一个考验,它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挖掘,以此拓展教师的知识储备,让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拓展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与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不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之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互动式、合作式等等。其中互动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在此过程之中洞悉英语教学之中尚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合作教学模式则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相协作、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之中探究最为适宜的学习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妥善选择最为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尚有许多需要进行研究与提升的地方。对于广大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积极投身实践,总结经验,进行创新教学,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之中的主导性作用,努力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彦琳.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的有效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18(2).
[2]张艳敏.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2018(4).
[3]王芳.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C],2018(4).
[4]原彩霞.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发展导报,2018-04-10(2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