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见阅读,就遇见了美好

2019-04-19 12:15段继惠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溥仪作文妈妈

段继惠

用阅读来滋养孩子的生命

思希,是我的女儿,她是书堆里长大的小孩,也是用故事喂养大的小孩。我们全家人——我、爸爸、外公、外婆都是她的“朗读者”。官方提倡每天亲子阅读20分钟,这在我们家是远远不够的,家里的每个人都曾有过为她讲故事讲到口干舌燥她还意犹未尽的经历。不仅要讲,讲完了还要演。《狼和七只小山羊》《土豆妹妹》《昆虫记》《不一样的卡梅拉》……在家庭小剧场轮番上演,我们俩要承包所有的角色,不停地在各个角色中跳脱、转换、表演。现在的早期教育很推崇“绘本戏剧”。我想,在十年前,我还是很有前瞻意识的。

0~6岁期间,我带思希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绘本,还带她背诵了很多蒙学读本,如《千家诗》《千字文》《笠翁对韵》……这些不仅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更是极致的美学;是文学熏陶,更是美学启蒙.而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向美而生。但这里不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等读本,因为这些家训与规则对小孩来说太复杂了。思希5岁那年,有一晚我拿着《千家诗》说上句,她接下句,她边玩玩具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背了100多首,坐在一边的爸爸惊讶极了,捧着她的小脸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日复一日熟读成诵!(我家没装电视,阅读与背诵就是思希每晚的娱乐活动。)幼儿的脑细胞数量每天是呈几何数级增长的,如果得不到锻炼和开发,这些细胞就会萎缩、消亡,这也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博闻强识的目的。她似懂非懂这没有关系,因为幼读诗歌,虽未解其意,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韵律美。至于其他的书,也完全可以不求甚解,权当涉猎,见往事耳。我妈对此很不理解:背了这么多,长大也全都忘了,有什么用呢?其实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一样,没有人记得从小到大都吃过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最终都化成了我们的骨和肉。

一天,我带思希去老年公寓湖边散步,她望着湖中游弋的锦鲤,出神地说:“它们在清凉的早上游,在阳光灿烂的中午游。”哦,这是李欧·里奥尼的《小黑鱼》啊,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她早已把这些唯美的句子记在心里了,所以一遇到相似的情境便会“学以致用”了。

爱阅读的孩子,眼中心中都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景,除此以外,阅读还有一个最大的效能:识字!为了让她尽量多地识字,当时我在家里贴满了生字卡片,但这样机械重复的记忆枯燥乏味,也收效甚微,而伴着故事识字就轻松有趣多了。而识字的最大意义就是迈向独立阅读,思希终于可以脱离妈妈的怀抱,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了!

思希在入小学前,3500个常用字已基本掌握,阅读也由亲子阅读自然过渡到了独立阅读。阅读的书目也由绘本更迭为桥梁书和纯文字读本。0~6岁时,她可以自豪地跟小伙伴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等到了6~11岁,她更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坐拥多少房产与财富,但我一人坐拥书城!”

失明的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家里的书房就是思希的天堂!她坐拥书城,白天可以“满窗日色文书香”,夜晚可以“三更有梦书当枕”,但即使坐拥书城她也会“意未足”,时不时给我列书单,提阅读诉求,因为她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品位和精神坐标。

一提到阅读品位我就会想起末代皇帝溥仪的一个故事:一日,溥仪的老师王国维在家中宴请宾客,其中请了溥仪。宴席过后,王国维非要溥仪鉴赏一下自己收藏的古董宝物。溥仪说自己不是干这行的,但王非要炫耀,溥仪只好随他。结果不懂古玩的溥仪当场指认说哪几件是假,哪几件是真。王国维一听,说不可能,自己毕竟也是大师对古董收藏之类也有涉猎,怎么可能买到假货。当时对溥仪所说的也没往心里去,但他总感觉心里有块石头,于是决定让专业鉴宝专家一鉴真假。没想到结果一出来均被溥仪言中。王十分疑惑,再次见到溥仪时问他怎么知道宝物真假。“吾皇”回答:“我不懂你们那套鉴别方法,就是感觉那几件和我家里的大不一样。”溥仪仅凭感觉就可以瞬间鉴定文物真假,这能力绝非一般“专家”能够达到,毕竟他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紫禁城内,这种潜移默化已经铭刻于骨髓当中。

从溥仪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品位是可以培育的。只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目之所及、举手能触的全是优质书籍,无论是装帧插图还是内容,都是一流水准,孩子长时间接触的都是高品质书籍,阅读的眼光和水准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所以,我从不担心思希会去阅读那些低俗劣质的书籍,因为十年的阅读经历,已经养育了她较好的辨识能力和阅读品位。

但只有品位也是肤浅的,我最看重的还是思希到底从书中获得了什么。因为什么样的书都有,书里说什么的都有。做人的好坏与读书的多少无关,有关的是你从书中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力行着什么。同样是看一本《史记》,有的孩子会把心看软,把骨头看硬,而有的孩子却只会看到诡计与酷刑。从一本书中,你看到的是浩瀚的星空,还是无垠的黑洞;是眼前的沧海,还是遥远的桑田;是一花还是一世界,是一叶还是一菩提……都取决于你的心。人的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这也是读书的三重境界。为了感知思希那颗敏感温热的心,我经常与她聊书。

“为什么对这套《哈利·波特》百看不厌?吸引你的是奇幻的情节,还是各异的人物?”“都有,妈妈,但最重要的是我从哈利身上获得了勇气,一种敢于挑战实力上不可能超越的对手的勇气!哈利还教会了我选择朋友就要选择那些灵魂相通的同路人!”

《天蓝色的彼岸》是思希为之流淚最多的一本书,那除了悲伤还有别的吗?“有,妈妈,生离死别并不让人绝望,人们只是暂时说再见,因为那个人永远活在你心里。当你站在蓝天下,逝去的人会在云朵之上俯视你,给你传递爱和希望。”当她对我说完这句话时,我已确定她读懂了这部关于生死的寓言。

“思希,你这次考试不太给力哦!”“《佐贺的超级阿嬷》不是早就告诉我们:人生要讲总和力,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得失嘛!”

“妈妈,漫画版的《乔布斯传》太缩略了,我想看文字版的,我想更全面地了解乔布斯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逐梦的一生,他最终梦想成真了,他改变了世界!”“是的,妈妈,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追求卓越和完美,这是他实现梦想的筹码,但他对工作太过痴迷,虽然改变了世界,却也无法弥补对家人的亏欠。我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乔布斯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吧!”

家里有一本《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不知是学校发的还是姐姐以前的旧书,装帧残损破旧,可思希却爱不释手,在几年间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就连我们这一代人都快遗忘的偶像怎么会打动一个00后呢?当我问她的时候,她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妈妈,我要做像雷锋一样的人,用美好的心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思希就是这样追随着她跨越时空的偶像:每次回家都会轻关楼宇门,怕震动一、二楼的住户;总是热切地与小区里的老人打招呼,只为慰藉他们空巢后孤独的心;接外卖时总是跑下几层,让外卖员少些奔波,并向送餐人致谢;游戏时会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小伙伴们买水。有一年我带她去兴城海滨,那里蝉声嘹亮,有一个小男孩捉到了一只在手中挑逗,思希很不忍,勇敢地对他说:“它在黑暗的地下蛰伏了多年,才换来一个夏天的欢唱,你放了它吧!”可小男孩没有,惹得思希很伤心。

在阅读浸染中开出写作之花

进入小学,阅读与写作是每个孩子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课业的重头戏。读为吸纳,写为倾吐,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这两年有很多人质疑一万小时定律:“谁说训练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了?”这是典型的误读,一万小时定律从来没有说过“只要训练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大师”,而是说大师必然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这是两码事。阅读是写作的必要补充条件,读得多不一定写得好,但读得少一定不会写得太好。喜欢阅读的孩子作文绝不会太差。即便小学没多少差别,到了中学也会显现出来。一个人的情怀、知识量、格局都会泄露在作文里,文格即人格,这些是装不出来的,尤其到高中会更明显。经常有“聪明”的家长问我:“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又快又好地写好作文呢?”没有!作文培训很多,作文理念很多,作文大师很多,但在教育领域,任何声称又快又好的解决方法,基本都是骗子,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不只是写,而是读与行、读与思、读与写的结合,是能力到后,自然开出的写作之花。

其实小学生到了三年级才是作文起步阶段,但现在的学校都人为地拔高了要求。1—2年级时就让小孩子写成篇的作文,不用说谋篇布局,就是书写都是有困难的。因为3500常用字即使如思希般会认了,她也不会写!所以小学低年段的作文基本都是采用她口述、我代笔、她复写的方式进行。这是最贴身、贴心的写作启蒙,也是一段很有必要的精神搀扶。

“妈妈,今天留了一篇作文。”小不点有些郁闷。“没什么啦,有妈妈在呢!”即使流水账也没关系,妈妈为你删繁就简;即使空洞也无所谓,妈妈为你画龙点睛;即使无从下笔也不要怕,妈妈为你指点迷津;即使平淡无奇也别灰心,妈妈为你点染润色。

“妈妈,今天又留了三篇作文。有个语文老师做妈妈,真好!”可当思希这么说时,我心里也曾有过隐忧:这样的搀扶会不会让她产生依赖性,迟迟不会独立行走?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到了中年级,思希渐渐脱离了我的扶持,开始扬鞭策马,去开创属于她自己的写作疆域,而且思维流畅,笔意驰骋。

一旦孩子习惯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学会用文字去展现自己的想象,写作就算上路了。

等升至高年级,我在她身边已毫无用武之地,彻底被她解雇了。有一晚放学她饿了,我们就站在路边摊旁等小吃出锅。她背着大书包自信地说:“妈妈,这学期我觉得自己笔力大增,现在我可以驾驭任何题材,这是我刚写的课内作文,你看下!”我借着小吃车的灯火在夜色中看过来,题目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苏武的故事。她的笔墨饱蘸深情,在我的眼前铺陈出一帧帧画面:极寒之地、九死一生、旄节尽落、信念不改……我的眼睛渐渐蒙上了水雾,这时我看到她文中有一句话“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问她在哪读到的。“妈妈,是《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句子。”“我以为打动你的会是这句呢: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你这一句的确更加动人啊!”

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带着思希博览群书、勤思精练,今天终于可以欣慰地“目送”她渐行渐远。这就不难解释市面上补习语文的机构为什么特别少,而有的孩子在经过“漫长”的学习后忽然有一天就“开窍”了!那都是因为知识的浸染与熏陶,只有积蓄到一定程度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语文素养尤其如此。

让阅读成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阅读还有一个核心的要素,那就是图书储备。我曾见过有的孩子贫瘠的书架上没有一套成序列的高品质图书,全是杂七杂八的地摊散本;也曾见过有的孩子书架上清一色的低幼文学和消遣漫画;还见过有的家长不吝金钱但买到的都是让孩子味同嚼蜡的所谓“经典”……所以选书是阅读关键的一环。

有的家长说:我为孩子买了很多书,可作文也不见什么起色!都是什么书呢?《作文宝典》《满分作文》《作文分类大全》……有一种说法:不让孩子读作文书。理由是作文书里收录的习作大多千篇一律,有的僵化而虚假,有的浅白而粗糙,有读这些书的工夫不如多读一些真正的经典,滋养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文学素养也会悄然提升。但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同龄人的作文充满真实和童趣,翻翻无妨,但如果以此作为“范文”背诵或精读,那就没必要了。我们需要孩子从中汲取的是范文精妙的语言、新奇的立意、独特的结构,而不是唯此独尊,全盘照搬!要知道“取法乎上,或得其中;取法乎中,难免其下”,这也是“用刊”的智慧!

《新作文》是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的学生作文期刊,也是一本良心刊物!全国发行的作文期刊有百余种,我偏爱它只为一个“新”字,因为杂志选登的作文,传达的思想,表述的观点皆标新立异,推陈出新,避俗趋新,令人耳目一新,常看常新!无形中提升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写作承载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就凭着一个“新”字,在未来的考场上碾压对手,一招制胜,不只是写出好作文,而是写出满分作文!也可能凭着这一个“新”字,为自己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如果说经典书籍是正餐,那么儿童杂志就是孩子必备的辅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产生连接,然后找到自己的坐标,孩子更是如此。我们要给孩子挑选按照他们的兴趣量身打造的媒体,儿童杂志是目前所有媒体类型的上佳选择。儿童杂志就像孩子精神上的朋友,它将引领孩子从童年开始眺望这个世界……

我也曾遇到过一些孩子,即使把最经典最有趣的书摆在他们面前,也无法勾起他们的阅读欲望,那是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阅读的黄金期。0~6岁是一个孩子阅读的黄金期,7~12是白银期(小学阶段),12岁以上就是青铜期了。一个人从浅阅读到深度阅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的基础阶段是在3~4岁的反复阅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稍微引导和鼓励孩子去注意书中的各种细节,让孩子养成专心研究一本书和经常重温一本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可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十分自然地踏进深度阅读的大门。

阅读的黄金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了,在阅读的“白银期”,孩子即使能通过引导进入深度阅读,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也不可能达到在黄金期就已经掌握反复閱读基础的孩子的阅读水平。这一点,大孩子家长必须做好思想准备。白银期的阅读引导是一场攻坚战,只有坚持下去才会看到效果,并且必须因势利导,如果不能顺着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做引导,那么这场攻坚战也是很难打得赢的。如果一个孩子到了青铜期,仍对阅读有排斥心理,那么他在未来与阅读的联结基本就切断了!

最近全国教材主编剧透教育改革新动向——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昭示着阅读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我仍要强调的是:阅读应抛下所有实用性和功利性,阅读最大的快乐应该是阅读本身!就像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一样,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则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让我们的孩子享受阅读带来的平和与安宁,享受指尖翻动书页的轻柔声响,享受阅读时灵魂的交融、思想的激荡、想象的翱翔、智慧的飞升,相信一切美好的改变都会不期而至,悄然发生。

勇气总是在第一次付诸行动时效果最好,然后就会很快失效,因为“勇气”二字是最容易虎头蛇尾的。

——培根《培根随笔》

猜你喜欢
溥仪作文妈妈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未代皇帝的平民恋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溥仪曾是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