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
商量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需求。统编教材将这项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二年级。教材中通过商量“调换值日”的范例提供言语示范,逐个交代商量的要点:一是先打招呼,提出请求;二是说明需要商量的事情以及原因,语气温和地征询对方意见;三是商量不成功后的态度,心平气和,另想办法。完整地体现了怎样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的交际要求。
再从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来看,与同学商量借书,与爸爸商量看电视这两个交际情境中,设定的交际对象是熟悉的人,既有平辈也有长辈。交际内容生活味很浓,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不同对象使用商量的语气,说清自己想法的交际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话题的价值与意义:1.明白商量是一种交际需求,文明商量是良好素养的体现。2.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3.培养积极参与表达的自信心,提升交际能力。因此,“商量”这样一个语文的元素、语文的能力,它是多元化的。
第一,商量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什么是商量,为什么要商量?在老师的交际引导过程中要有所体现和落实。因此笔者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板块一 激趣导入,随机揭题
1.你们喜欢看《小猪佩奇》吗?满足你们的愿望,我们来看《猪妈妈的工作》。注意听佩奇与爸爸妈妈的对话,看看她想做哪些事,结果怎样?
2.谈话揭题:像佩奇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争取获得别人同意的做法就是在商量。
板块二 范例引路,明确要领
1.佩琪学商量:出示佩奇与爸爸的对话,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2.交流发现她商量成功的原因。
(提示:根据汇报情况随机出示“小贴士”内容:有礼貌;说清楚;语气好。)
教学建议:(1)“有礼貌”可以复习礼貌用语,因为“礼貌的孩子人人爱”。(2)“说清楚”可以问:佩奇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商量难度大吗?说清楚事情,商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些。(3)“语气好”可以对比读来感受:大声嚷嚷,大呼小叫的语气令人不悦。“可以吗”这样的语气让人一听就觉得是在好好商量。鼓励学生试着用“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等口吻模仿练习。
3.小结:商量应该做到有礼貌、说清楚、语气好。
上面的教学中,笔者以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导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再以“跟佩琪学商量”为突破口,自然巧妙地随机揭示商量的交际要点,初步掌握商量的基本方法。商量是一种上善若水,应该让人悦纳,获得认同,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可行建议。所以有时候要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感受。例如采用对比法,直观感受商量的方式与略带命令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让学生得到切实的领悟。
第二,商量的方法是有用的,甚至于是有大用的。教材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的重要交际原则,完全可以无缝迁移运用于日常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问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让他们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越逼真,越能实现与生活实际的对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迫切的交际愿望。
板块三 情境互动,掌握技巧
情境互动一:商量“借玩具玩一会”
1.创设情境:小梅有个新玩具,小景想借来玩。
2.指名多名同学本色表演:他该怎样和小梅商量呢?
(提示:建议三至五个孩子来商量。要求参与同学认真听,商量时要注意和别人说的不重样,训练倾听专注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商量要点进行评价:其他人边听边想,如果你是小梅,会答应借玩具吗?
(提示:师要示范结合商量的三个要点进行点评。)
4.推选说的最好的孩子,双方互动表演。师肯定这样做才是一次愉快的、成功的商量。
情境互动二:商量“借玩具玩几天”
1.小景玩具没玩够,想多玩几天,再还给小梅。假如你是小梅,会同意吗?不同意的理由呢?
(提示:请孩子说出不愿意的理由,肯定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这就是在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很真诚。)
2.小梅不太情愿,商量的难度就升级了,谁能和小梅再商量?
(提示:老师扮演小梅角色,以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商量的过程中学会用充足的理由說服对方,进一步落实“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的交际要点。)
成功的交际体验,能有效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乐于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交际要领去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商量就是来软的,不来硬的”。这种认知,有助于思维的发散,对学会商量的重要性也能有所体会。
第三,商量双方的文明素养是必要的。“小贴士”提出要用商量的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商量的语气意味着说话态度要温和委婉,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文明礼貌;和谐的沟通交流应该是成功了,表示真诚的谢意;意见不一致时,不勉强他人。沟通不成功,也要以礼相待,埋怨、生气等负面情绪不可取。而作为被商量的一方,同意对方的请求和说法时,面对对方的致谢应该礼貌回应;不同意时,也要客客气气说清不能满足对方的原因。不应简单粗暴地回绝,妨碍双方友好和谐地交往。这是必要的交际素养。
1.商量成功,大家欢喜。可有时反复商量还是不成功,心情怎么样?
(提示:几个学生扮演小景,师扮演小梅以不同理由拒绝,营造交际情境的丰富性。看看小梅不同意时,不同学生的交际应对情况,并采访学生被拒的心情。)
2.组织评价:商量不成功,怎样的态度最恰当的?
3.师小结:商量被拒很正常,商量不成,和气收场。
就上述借玩具的情境来说,学生商量被拒的心态可能有不高兴、很无奈、没关系等复杂的情绪。怎么引导学生明白商量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别人并没有义务满足你的要求呢?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表演、即时采访引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在多方辨析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应对态度。这对指导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商量的过程是复杂的、相互的。既有自己和别人的商量,也有别人反过来和自己的商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商量没有那么简单,有些情况下一次就成功,有些时候它有几个来回,需要商量商量再商量。教师非常有必要在具体情境中设置几个坎,体现交际过程的复杂性。比如设置不同交际对象,营造丰富多样的交际场景等。让这些学生觉得很难够得着的任务,去驱动他们。但是最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支撑,这个坎又是可以跨越的。
板块四 实践演练,提升能力
1.观看视频,组织讨论: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如果像视频中的小朋友一样做,爸爸为什么不答应?
(提示:视频内容预先请一位同学拍摄,营造真实情境。内容为在家中采用撒娇、耍赖等方式缠着要看电视的情景。)
小结:即使是熟悉的家人,也应该好好商量,这是素养的体现。
2.同桌合作,自主选择角色,练习商量。
(提示:同桌分工扮演;之后交换角色再练习。保证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跟别人商量。)
3.分组展示,结合小贴士进行集体评价,巩固交际要点。
(提示:集体评价时,可以问扮演爸爸角色的孩子答应的理由;也可以请其他孩子分析爸爸答应的理由:做到“小贴士”中两点就可以,三点就非常好。)
4.师扮演爸爸角色,在孩子来商量时,说服孩子让爸爸看。
小结:从商量的结果看,不一定都是别人答应自己,也可能是自己被说服。
5.有没有办法让爸爸和孩子都能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换个角度再商量(比如一方用手机看);或者换个对象再商量(比如:建議孩子和隔壁叔叔商量:去他家看动画片,让叔叔来自己家看球赛。)
6.小结:商量的最好结果是双方都满意。
维果茨基说:“口头语言的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无论是同桌互说、小组合作说,还是全班汇报说、师生共同说,强调的都是商量双方根据实际交流的深入,随机做出言语回应。激发学生毫无拘束地参与交流,促使语言履行交际的使命,有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对能力、思维转换能力的考验与训练。
最后,商量的外延应回归生活。商量的交际技能是需在大量实践中历练出来。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交际互动,引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大胆说,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更要把这种交际实践延伸至广阔的生活。来自生活还要回到生活,应当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中用起来。
板块五 趣味总结,延伸生活
1.顺口溜总结:遇到一些事,必须来找你。一切拜托你,可以不可以。你要肯帮忙,万分感谢你。如果不答应,那也没关系。大家好商量,生活更和气。(提示:用商量的方式提示学生顺口溜配上节奏,好读易记。而且可以换个节奏,读的感觉又不一样。目的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商量的要素。)
2.挑战陌生人:商量的学问大,我们平时有事喜欢跟熟悉的人商量。因为熟人好说话。但是,和陌生人商量,更能考验大家商量的本领。 请看挑战题:去小卖部买水果,和老板商量便宜点卖给你。
(提示:课下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家长商量,怎样让老板便宜点卖给你。)
3.商量结课: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可以下课吗?
预设1:同意下课。很好,这又是一次愉快、成功的商量!
预设2:不同意。不好意思,接下来还有其他课要开始,必须下课。
总结:有些事可以商量,有些事没得商量。
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借玩具”和“看电视”两个系列情境,这是关注到学生日常生活功能性话题的需要。但是,当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形需要与不同对象进行商量时,他们中间是有内在一致性的——用商量的语气把心里的想法说清楚。因此,有必要做一个总结,把这个交际原则、交际方式、交际意识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学有所用。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活动需要创设具体的、多维的交际情境。交际地点的变换,交际对象的身份、个性以及与交际者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交际是互动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言语表达活动。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范例中的情境展示,可以自主根据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资源开发,灵活多样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发挥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倾听、表达、交流和评价等实践活动,在“商量”的情境中,对我们语文世界里的核心要素进行全面的诠释和恰当的处理。
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