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锋 李伏刚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化学Ⅰ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教材体系上看,《离子反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理论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尝试从微粒观去理解复分解反应,但认识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已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但还不能用微粒观来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变化,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辨析的核心素养。通过对滴定实验过程中电导率曲线图的预测和解释,提升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进而从微观角度深刻认识离子反应这一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通过图形表征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借助图形表征从微观视角建构模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微粒观的建立。
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1:实验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向1mL 0.1mol/L NaOH溶液中滴加3滴酚酞,再加入1mL 0.1mol/L的盐酸,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对离子反应产生感性认识,并能用文字准确地描述出来,即宏观表征。
环节2:概念建构
教师:【提问】NaOH溶液存在的微粒有哪些?
【展示】NaOH溶液的微观示意图。
学生:【任务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
活动:(1)分析NaOH溶液存在的微粒。(2)分析盐酸中存在的微粒并绘制微粒示意图。(3)分析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微粒如何变化。并画出微粒变化的示意图。【师生共同评价、小结】
教师:【提问】能用离子符号表示这个化学反应吗?
学生:(4)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小结】
学生:【任务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Cu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
活动:(1)绘制Cu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微观粒子,并画出混合后微粒的变化。(2)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小结】【师生共同总结】(1)离子反应的概念;(2)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借助适当的图形表征搭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从而建构离子反应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建构模型,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环节3:概念深化
教師:【提出疑问】硫酸和氢氧化钡也是酸和碱,它们反应的实质能否用H++OH-=H2O表示?
学生:【任务3】分析硫酸和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
活动:(1)分析H++OH-=H2O中H+和OH-代表的物质。(2)绘制硫酸和Ba(OH)2溶液的微观粒子,并画出混合后微粒的变化。(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师生共同评价、小结】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展示滴定图像】
学生:【任务4】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
活动:(1)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3)解释预测结果和实验事实的差异的原因。
【师生共同评价、小结】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为例,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的预测,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比较、解释预测结果和实验事实的差异,强化证据推理能力。
教师:【过渡】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那镁和盐酸的反应是不是离子反应?
学生:【任务5】分析镁和盐酸反应的实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师生共同评价、小结】进一步完善离子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微粒观具象化的手段真正帮助学生建立溶液微粒观,进而协助学生完成离子反应模型的建立,构建更为全面、科学的化学变化观念。
环节4:分享交流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溶液中的反应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微粒观的重要性。
教师反思
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本教学设计在本节离子反应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微观粒子示意图的表达来构建抽象的离子反应概念,进而从微观角度理解离子反应,熟悉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去向,分析电解质的微粒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和形式,解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结果。搭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之桥,培养学生利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及从宏观现象推测微观实质的思维习惯,真正建立起化学学习中的微粒观。
本节课从最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引入,利用微观粒子示意图的绘制和分析导电率变化等任务持续驱动学习,教师通过不断引导的方式推进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思考、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分析离子反应的基本思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初步建立微粒观。
点评
本节课通过几个连续性问题的研究,逐层深入。通过离子反应的本质认识过程,凸显学科本质,突出学生的探索过程,离子反应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离子方程式书写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
从学生熟悉的酸碱中和反应入手,既熟悉,又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画微观示意图的过程,对离子种类的认识更加明确,又对离子数目的认识愈加深刻,并且融入了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而表达出这种反应本质的微粒种类的变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呈现了学生自主认知的过程,彰显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几个探究问题的设置是有层次、有进阶的,层层深入,每一层级问题又都是基于前面问题的更深一层思考,学生由教师引领研究初中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到模仿研究其它离子反应,最终达成用这种研究方法自主探究其它离子反应过程的目的,既突出了知识的理解与落实,同时又点拨和指导研究方法。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促进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好课。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