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2019-04-19 01:27曲红
今传媒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舆情

曲红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用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网络与现实的分野越来越小,人的虚拟化生存趋势更加明显。 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爆发也较之前更为快速。网民们在各类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舆情事件爆发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话语渠道的增多让话语表达的丰富性增多,然而随之增多的还有针对舆情事件的不理性表达,主要表现就是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38-03

一、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现象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暴力

1.群体极化。群体极化这一概念在1961年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提出,其含义是指在进行群体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倾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1]。

2.网络暴力。关于网络暴力的定义多集中在侵犯隐私、干扰生活、损害个人利益、采取不正道手段等网络行为,总而言之即是以网络手段发表暴力言论,形成舆论压力,侵犯当事人隐私,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而这种舆论压力可能会发展到线下,对当事人权利有所损害。

3.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詹姆斯·斯通关于群体极化的论说表明了,在对某一事件表达意见时,个人的意见总是追随着群体的意见,这种群体性的裁决意见会偏向极端方向[1]。事件的性质对意见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我们可以将事件分为正向和负向、不定向三种情况。

诸如成功事件、好人好事、道德表彰类的事件是正向事件。这种事件下的群体意见表达往往是集中在正向极化,形成一片正气的舆论态势。而诸如凶杀、暴力违反法律规定、社会道德的负向事件,群体的意见往往是集中在负向,群体极化就朝负向进行,如指责当事人行为等,这种负向极化在群体作用下会愈加发酵,就可能会以网络暴力的形式呈现。不定向事件中事件难以定性,难以评说其社会影响,这种情况下,群体极化效果不如正向、负向事件明显。

(二) 舆情事件中群体极化性网络暴力分析

1.舆情事件梳理

对2017年和2018年11月份的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后,其中负向事件中影响力最大的分别是: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事件影响力达82.4、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在美失踪,事件影响力82.4、杜嘉班纳辱华,事件影响力为79.8。本文主要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为主,以该事件中的意见表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行为[3]。

2.群体极化下网络暴力的呈现特点

(1)群体极化鲜明。网民的态度以负面情绪为主,在对待女司机的态度上,一拥而上对其进行网络暴力 。事情水落石出后,又对涉事女乘客进行辱骂。网民的态度行为很相近,同样的负面情绪使得在整个传播群体之中,大家的行为都脱离了理性的规束,向极端化发展,对女司机的网络暴力就体现出了这种失去理性判断,而在群体掩盖下发泄情绪的群氓行径。

(2)性别歧视严重,语言暴力明显。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对女性的攻击往往比男性更多。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刚发生时,两方司机中,女司机这一标签明显承担了更多的公众怒火。网友对女性的网络暴力中,语言暴力比较明显。 如微博上124万粉丝的博主@我是小王爱搞贴出了网友人肉的涉事女乘客生活照,该微博近500条评论下,都是谩骂之语。言辞主要集中在“荡妇”“泼妇”等。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大部分还是性别歧视,在其他负向舆情事件中,女性角色往往會遭受更多的语言暴力攻击。

(3)爆发迅速,来势汹涌。现阶断舆情事件的潜伏期不断缩短,一个舆情热点的爆发,往往是迅速而直接的。舆情事情发展的初期,具体事实细节并不完善,但是事件的二元对立却很鲜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公交车坠下去之后,相关视频就迅速传到网上。公交车上生死未卜的乘客和可能驾驶失误的撞车女司机,这种二元对立冲突强烈,易点燃网民情绪,群体极化现象明显,随之发酵而来的网络暴力也很激烈。这种暴风雨式的意见聚集和非理性发泄,时间短、速度快、攻击猛烈,当事人很难招架,也无力对抗反击。

二、群体极化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影响

(一)成因

1.媒体为求流量,制造二元对立。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尽可能地争取受众,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许多媒体无法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时就进行报道。更有甚者,媒体为了抢夺受众,会刻意制造一些矛盾对立,使其具有可读性。重庆坠江事件发生后,新京报发布:《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北京青年报发布:《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5]。媒体关于“事故”和“女司机”的议程设置,使得受众先入为主的认为是女司机的错误。媒体的话语权较平常受众更多,当站在意见领袖位置的媒体行差踏错,就会把受众带入歧途。

2.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在网络空间表达个人意见,开放带来了繁荣,各类社交平台的崛起,更是给了网民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互联网的匿名性让发表意见的个人能够不用担心受到惩处,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离,让人们在发表意见时所受到的拘束减少,因此在发表意见时就更能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被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所捆缚。 互联网的开放给不当的言论以温床,而匿名则为之提供了庇护,才会使得当下的网络暴力行为猖獗。

3.刻板印象催生群体极化。李普曼曾在舆论学中提出“现实中的世界”和“头脑中的世界”这一概念,指出由于个人差异,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总是带有自己的色彩。人们因为自己的主观经验会在认识某些事物的时候形成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刻板印象[6]。刻板印象会使得人们在看待某些事物时不假思索的形成第一印象,重庆坠江公交中人们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使得群体的意见迅速统一偏离理性,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并对女司机进行网络暴力。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网络舆情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