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性比较

2019-04-19 05:40刘中来宋慧洁李坤李三元潘世文谢国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齐穗结实率粳稻

刘中来,宋慧洁,李坤,李三元,潘世文,谢国强

(九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分籼、粳2个亚种,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如苗高、株高、叶姿、穗部形态与结构等[1-2]。目前我国粳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江淮流域,长江以南则以籼稻为主[3]。江西是我国双季稻区,是传统的籼稻区,也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省之一[4]。江西推行“籼改粳”的模式,推广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江西没有自主的粳稻品种,推广的品种主要是从浙江、江苏、上海引进的籼粳杂交超级稻,引进的粳稻品种难脱粒,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带有一些黏性,不适合江西的蒸煮方法和口味等。但是伴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城市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籼稻产区对粳米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以前限制粳稻发展的诸多因素也在逐渐消减[5-6]。因此,应该尽快培育出江西本土化粳稻品种,为江西粳稻发展提供品种支撑;集成完善、优化简化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籼改粳”既能增产增效,又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7-8];是实现江西稳粮增效的新途径,是实现“藏粮于技”的新举措,为全省粮食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探索新路,也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赣北位于江西北部,主要是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带和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平原。立足于该地区的生态气候、土壤资源条件,作者对目前江西省选育的8个苗头粳稻品种在赣北地区生产示范中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为赣北地区“籼改粳”品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赣晚粳260、赣晚粳262、赣晚粳268、赣晚粳171、赣晚粳162、品比6、品比7和品比8,均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

1.2 处理设计

试验为大区试验,每个品种种植330 m2,顺序排列,不设重复。6月26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秧龄22 d,7月17日大田人工移栽。移栽规格16.5 cm×19.8 cm,每667m2栽插2万丛,每丛3~4苗。每667 m2施45%复合肥40 kg作基肥,施尿素15 kg、氯化钾15 kg作分蘖肥,施尿素5 kg拌氯化钾5 kg作穗肥。

1.3 测定项目及分析

记载各个品种的生育进程,成熟期参照《作物学实验实习指导》对每个品种随机取样考察产量构成,并进行实割测产[9]。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表1表明,8个粳稻品种在赣北地区作双季晚粳种植都能正常抽穗结实,但品种间生育进程差异较大。全生育期在133~152 d,最长与最短的品种相差19 d,差异显著。各品种集中在8月底和9月上旬始穗,赣晚粳262始穗在9月17日,品种始穗期相差18 d;齐穗期品比6、品比7、品比8在9月初,赣晚粳262在9月22日,其他品种在9月14日左右,早晚相差20 d;成熟期从最早的11月5日至最迟的11月24日。这8个品种在赣北地区作双季晚稻种植,光温条件可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和抽穗结实的需要。

表1 参试粳稻品种在赣北的生育进程表现

2.2 产量及其构成

表2表明,8个品种667 m2产量在510~709 kg,产量依次为赣晚粳268>赣晚粳262>赣晚粳162>赣晚粳171>赣晚粳260>品比8>品比6>品比7;赣晚粳268产量最高,达709.8 kg;品比7产量最低,为510.7 kg。各品种产量构成,每667 m2有效穗数以赣晚粳260和品比6最高,达21.3万穗,赣晚粳268最低,为15.4万穗;每穗实粒数赣晚粳268最多,达195.5粒,品比8最少,为122.8粒;结实率品比7最高,达93.0%,赣晚粳171最低,为66.5%;千粒重赣晚粳162最高,达30.1 g,较最低的品比7的25.0 g,高5.1 g。

表2 参试粳稻品种在赣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2.3 日产量

从表2可见,参试品种每667 m2日产量在8.2~11.4 kg,由高至低依次为赣晚粳268>赣晚粳262>赣晚粳162>赣晚粳171>赣晚粳260>品比8>品比6>品比7。赣晚粳268最高,达11.4 kg;赣晚粳262、赣晚粳162和赣晚粳268均在10.0 kg以上;品比7最低,为8.2 kg。

3 小结与讨论

赣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配合良好,有双季稻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试验结果,除赣晚粳262外,其余7个粳稻品种在9月15日前能全部齐穗,可有效规避9月20日左右寒露风对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赣晚粳262、赣晚粳162和赣晚粳171生育期较长,如后期温度较低对灌浆结实有较大影响;品比6、品比7、品比8生育期相对较短,则光合物质积累少,产量相对偏低;赣晚粳260和赣晚粳268生育期适中,在140 d左右,赣晚粳268丰产性好,667 m2产量高达709.8 kg。

上述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生育期长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较长的生育期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生产和生物量的积累,这充分解释了品种间的产量差异[10]。品比6、品比7、品比8始穗、齐穗和成熟较早,结实率均在86%以上,表明前期温度和光合作用强利于水稻灌浆结实,结实率与生育期呈负相关。赣晚粳268丰产性高可能与生育期适中、大穗型、特别是较高的穗粒数有关[11-12]。本试验仅为1年的结果,难以反映粳稻在赣北地区作双季晚稻生产有产量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对此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猜你喜欢
齐穗结实率粳稻
双季籼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方法择优与应用
——以长沙为例*
近10 年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性状分析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