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形成致腔内动脉瘤修复术后Ⅱ型内瘘2例

2019-04-19 00:15韩晓峰刘光锐李铁铮黄连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弹簧圈内瘘三维重建

韩晓峰,郭 曦,刘光锐,李铁铮,黄连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 100029)

病例1: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于我院接受腔内动脉瘤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治疗,术中应用Endurant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未见支架移位、内瘘等并发症。术后20个月,患者以“腹部不适1月余,加重7天”再次入院,复查主动脉CTA(图1A~1C),轴位延迟期图像示支架外瘤腔内可见对比剂(Ⅱ型内瘘),三维重建图像见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与腹腔干间形成侧支循环通路,瘤腔最大径76 mm(术前71 mm),瘤腔体积394.01 mm3(术前334.57 mm3),IMA开口处管腔直径2.5 mm。经股动脉入路将猪尾导管送至肾动脉水平行腹主动脉造影,明确显示腹腔干和IMA侧支循环通路形成(图1D)。采用组合微导管导丝避让分支血管选择至IMA开口(图1E),以2枚Interlock(Boston Scientific公司,6 mm×10 cm)组合可控弹簧圈和2枚Cook不可控弹簧圈(塔型圈,基底直径6 mm,尖端直径2 mm)进行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IMA开口处完全封闭,瘤腔内无对比剂灌注(图1F)。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Ⅱ型内瘘消失(图1G~1I),瘤腔体积365.54 mm3。

病例2:患者男,54岁,既往高血压20余年,吸烟史30年,冠心病史5年。2014年7月因腹部不适发现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于我院接受EVAR治疗,术中应用Zenith支架;术后3年复查主动脉CTA示Ⅱ型内瘘(图2A、2B),患者无明显不适;轴位延迟期图像示支架外瘤腔内可见高密度对比剂,三维重建图像可见连接腹腔干和IMA的侧支循环通路,瘤腔最大径85 mm(术前81 mm),瘤腔体积413.8 mm3(术前373.68 mm3),IMA开口处管腔直径2.6 mm。予以介入栓塞,步骤同病例1。术中组合应用2枚Interlock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ic公司,8 mm×20 cm及4 mm×15 cm)和3枚Cook不可控弹簧圈(塔型圈,基底直径6 mm,尖端直径2 mm)进行栓塞(图2C)。术后即刻造影示IMA开口封闭,对比剂未再灌注瘤腔。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示Ⅱ型内瘘消失(图2D、2E),瘤腔体积393.76 mm3。

讨论EVAR是临床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一线方法,支架相关内瘘是其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其中Ⅱ型内瘘术前难以预测,术后易造成瘤腔内血流持续灌注,存在瘤体破裂风险。IMA和腰动脉是引发Ⅱ型内瘘的主要犯罪血管。其中,IMA侧支循环通路血管主要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而来源于腹腔干的侧支循环通路少见。本组2例患者侧支循环血管均来源于腹腔干。通常SMA和IMA存在潜在交通支,即伴结肠走行的Drummond边缘动脉和不伴结肠走行的Riolan动脉弓。Riolan动脉弓是SMA和IMA之间的重要侧支循环通路,由SMA发出的结肠中动脉左支和IMA发出的结肠左动脉升支吻合交通。Riolan动脉弓多见于SM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病变,SMA血流灌注严重不足时,Riolan动脉弓成为IMA代偿灌注的重要通路。EVAR术后IMA血流灌注虽然减少,但较少引发左半结肠缺血,正是得益于Riolan动脉弓循环通路的建立。理论上,腹腔干和IMA之间存在潜在侧支循环通路,即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SMA—中结肠动脉左支—左结肠动脉升支—IMA。但本组2例患者CTA三维重建图像示腹腔干—IMA侧支循环通路血管走行较为单一,即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结肠左动脉升支—IMA,同时SMA起始部均未见管腔狭窄,故考虑腹腔干解剖变异可能。腹腔干位于SMA上方,血流灌注压力明显高于SMA;EVAR术后IMA血流灌注压力明显减低,使二者间解剖变异所致的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维持左半结肠供血,防止肠缺血,但易导致Ⅱ型内瘘。

图1 病例1 A~C.主动脉CTA后前位(A,箭示内瘘)、侧位三维重建图像(B,箭示腹腔干近段侧支循环通路)和轴位图像(C,箭示瘤腔内高密度对比剂)示EVAR术后Ⅱ型内瘘; D~F.栓塞术中DSA图像,造影示腹腔干-IMA侧支循环通路持续灌注瘤腔(D,箭示内瘘),组合微导管微导丝超选至IMA开口(E),送入弹簧圈栓塞IMA根部后再次造影示血管开口处封闭(F,箭示瘤腔内无对比剂着色); G~I.栓塞术后3个月主动脉前后位三维重建(G)、侧位三维重建(H)及轴位(I)CTA图像(箭示弹簧圈) 图2 病例2 A.侧位三维重建图像示腹腔干近段侧支循环通路(箭); B.轴位图像示瘤腔内高密度对比剂(箭); C.栓塞术中DSA图像(箭示Ⅱ型内瘘弹簧圈栓塞位置); D、E.栓塞术后3个月主动脉侧位三维重建(D)及轴位(E)CTA图像(箭示弹簧圈)

本组2例EVAR术后Ⅱ型内瘘均经股动脉入路应用支撑导管选择至腹腔干,经组合微导管微导丝(避开侧支循环重要分支血管)以弹簧圈栓塞IMA起始部,操作简单、安全。弹簧圈和凝胶是临床常用栓塞物,二者亦可联合使用,但凝胶存在异位栓塞可能。本组2例应用弹簧圈精准栓塞IMA开口处,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示IMA栓塞确切,瘤腔体积均缩小,近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猜你喜欢
弹簧圈内瘘三维重建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率的研究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动静脉内瘘穿刺肿胀后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