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

2019-04-18 16:24刘长铭
中小学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教育

刘长铭

什么是学校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

我国众多大城市中的示范校设备精良,理念先进,无疑代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高水平,这些都是好的学校教育的典范。但这是不是好的学校教育的唯一模式?

三十多年前,时任北京四中校长刘秀莹出国考察,在瑞士访问了一所山村小学。这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二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小学生(不知他们是不是“留守儿童”)。师生为迎接客人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风情表演,老师和孩子们同台演出,其乐融融。这场演出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刘校长说,看得出来,孩子们很幸福,发展很全面,这就是好的教育。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有一所乡村小学,只有二十几名学生,几乎全是留守儿童。学校没有豪华的教学设备,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只有一座两层小楼。这样一所乡村小学有什么资源?但是在校长朱利峰的眼里,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是课程。他们开发出“山水田园课程”,让孩子們从大自然中学习。校园里的杨梅树是孩子们自己种的,每年收获果实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孩子们研究蚂蚁,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甚至书本里也查不到的知识;孩子们研究山上的植物,还发现了网络词条中的错误。这些留守儿童几年里在科技比赛中频频获奖,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了乐趣、成就和自信。这所学校的设备是简陋的,但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不一定能上大学,但教育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有些毕业后去打工的孩子也发展得很好。我相信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

没有好的设备不一定就没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的关键是看人,看师生过怎样的教育生活,看师生能否从教育生活中享受幸福。我不否认办学条件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高度关注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是不是要把学校变成同一模式,去追求同一目标?是不是要用优质校或示范校的模式来办普通校,用城市学校的模式来办乡村学校,用技术手段让不同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生一起听大城市教师讲课?这样推进教育公平的效果还有待长期考察和研究。实现教育公平是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好,但好的方式不同,好的标准也不同。如果非要有一个普适标准的话,那就是要让孩子们获得发展,感到幸福。如果学生仅仅是获得发展,而感觉不到幸福,那么这样的学校也不能算是一所好学校。

我曾和一位乡村中学校长讨论如何办学的问题。这所学校有近百名学生,全部来自周边村庄。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不仅表现在智力上和学科基础上,还表现在生活目标上。他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使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这是必须的,也是能够做到的,但我们要不要去和别的学校比拼平均分?我们和其他学校尤其是生源基础好的学校比拼有何意义?我认为,淡化分数比拼,拿出一些时间,创造一些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这类学校的生存之道。

我知道实现这样的想法是有困难、有阻力的,困难和阻力主要来自现行的学校评价标准。把统考分数排名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校,最简单、最直接、最好操作,但最不科学,对学校和学生的伤害最大。用比拼分数来评价教育成效,认为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是最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其结果是学校和教师工作越积极,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多样的发展就越难实现。

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常态学校发展案例”的调研,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七中学的教改实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几年前,这所农村普通高中组织了一个教改实验班,进这个班的必须是被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这个班的课程并不针对升学考试,比如: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写读后感和观后感;鼓励学生开展营地活动,促进班级建设;鼓励学生成立社团;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班级完全交给学生自主管理;不少课让学生自己来讲,等等。这是一项基于师生关系改善的教改实践,概括为“RISE”:广泛阅读(Read)、自主管理(Independence)、服务改变态度(Service)、重视体验学习(Experience)。几年中,学生表现的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快乐。高考中这个班的升学率竟然达到甚至超过全校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带着积极、乐观、热情和自信走进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去开启新的生活。不为高考却赢得高考,是因为他们的实践符合教育规律。在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该班班主任陈灿老师发表了题为《带给学生远行的力量》的演讲,讲述这群不为考试而学的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和生活梦想。这个演讲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