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燕
【摘要】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浪潮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愈发引起重视。然而,“思维训练单薄”甚至“缺少思维含量”的课堂教学仍屡见不鲜,成为当下我们课堂教学亟待改进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思维培养在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呢?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实效和意义,以生为本,扎实课堂,注重实践,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发现,从而以新的视角理解阅读文本,以新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以新的路径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比较阅读 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
现今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核心素养重要因素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仍有“镜中花,水中月”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让思维品质培养落地生根呢?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张寿康教授也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笔者结合市教师专项课题研究,进行了比较阅读促思维生长的相关研究。
所谓比较阅读,简单说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一种阅读模式。具体说来,通过对相近文章语言、内容、结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等进行对比研究性阅读,从而揭开语文课程“庐山真面目”,在发现问题、加深认识中让学生习得方法、把握本质、激活思维。
一、咬文嚼字,潜心品读——在比较中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具体表现在能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和核心。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外加语文学科表情达意含蓄的特点,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言外之意,领悟文中之旨,体会遣词之妙,习得表达之法,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逐步深入,在推敲揣摩、内化研读中,帮助学生揭开语言表达的表层面纱,将思维的触角纵向延伸。
苏教版第十册第7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说明文。如何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思维含量呢?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替换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如引导学生比较文章词语“推测”和“推断”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两者字义和用法存在区别。“推测”侧重于想象或判断,而“推断”侧重于推理断定,得出结论,语意中肯定的成分比“推测”多。而后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结合语境体会这两个词在文中的适用性。
再如,文章中出现了“也许”“可能”等不确定的词语,通过增减的方式进行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对这些表示不确定的词的运用反而更能说明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沉入语言,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触摸语言的温度,感受语言运用的切适性,知晓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品味语言运用的独特性,理解语言运用的情境性,在来回间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对思维品质的深化的目的。
二、上勾下联。拓宽视野——在比较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相对于思维的狭窄性而言的,指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能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为此,指向思维广阔性发展的比较阅读和现今倡导的海量阅读,在本质上仍存在差异。海量阅读仅仅是寻求量的突破,为积累而服务;但培养思维品质关照下的比较阅读更注重作品的内在联系,既是对文章人物语言不断丰满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有力的训练渠道。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八回所改写的。文章语言凝练,寥寥数语,勾勒出鲜明迥异的形象。因此,运用比较阅读再适合不过。
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等方面感受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洪教头形象,同时在礼让、忍让、谦让中体会林冲的武艺高强、忠直谦逊。
比较阅读完,教师可适时引导:其实,林冲这种性格的形成有他的原因,也因为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课后可以让学生看看《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描写章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等相关故事。
通过对比整合阅读模式的推进,让学生高效清晰地感受了人物形象,感受了名著阅读魅力。同时,也借林冲“谦和忍耐”这点辐射开去,溯源求本,内外相济,实现了课内阅读和课外经典阅读的有效链接,也让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天际。
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流畅,受阻小。纵向来看,它表现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向纵深研究,挖掘出新的东西或想到相反面。横向来看,它表现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与之相关的现象和事物。这种连动可以使思维深化,至达深邃。
对比阅读打破固有概念,实现阅读的本质特点,通过“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自主体验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对知识要点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将单一浅显的课本知识提升到更深刻系统的技能,进而将原本碎片化的阅读开始向整体性、结构性的文本阅读转化。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第4课《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文章第二和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了蜡梅花,由闻到花香到看到花的颜色、形状,把蜡梅花的特点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蜡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可以联系前一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冰心奶奶借旺盛的海棠花比作天真烂漫的孩童,通过对比统整,使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的习得更为系统扎实。再加上递进迁移,寻找生活中“借物喻人”的素材,学生的思维点逐渐向面延展,变得更为立体。
四、同中取异,异中取新——在比较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灵活,不囿于一种方式,能随机应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在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比较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再经过思维的加工后,产生新的见解,寻找到更新的突破,实现阅读教学中“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理念。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第21课《诺贝尔》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和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三件事比较异同。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三件事都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三个里程碑,这种选取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值得学习。而后从表达和人物刻画上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学生得到新的启发:三次事件描写有详有略,且侧重点不同。第一次重在描写他立志造福于人类的精神;第二次重在表现他屡战屡败、毫不气馁的决心;第三次是描写最具体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诺贝尔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个事例的多次对比,也是思维品质的多次训练,在问题的加深中,在思维的升华中,学生发现了写人文在事例选取及行文表达上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写作铺平了道路,开創了新的局面。
通过对比阅读,有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发现,以新的视角阅读理解文本,以新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以新的路径提高思维品质。当然,比较阅读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方法灵活,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但相信只要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就能实现语文教学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融,让学生思维品质能力更上一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