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馨仪
20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孕育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满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她就是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怀着崇敬之情,来自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来到呼兰河畔,走进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感受萧红苦难却又绚丽的一生。
萧紅故居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大道228号,始建于1908年,是萧红的出生地。1986年修复后对外开放,2007年恢复全貌。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南而开,正门门楣上悬挂着陈雷题写的“萧红故居”横匾。进入院内,一座两米高的汉白玉萧红塑像映入眼帘——她身着古式旗袍,颈上围着一条围巾,手拿一本书,神态安静庄重地坐在一块长石之上,她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若有所思。故居的建筑结构是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分东西两个院落,占地7125平方米,有32间房屋。萧红就出生在东院的5间正房东屋外间。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旧中国不同阶层的家居品质和地方传统特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萧红纪念馆于2011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位于萧红故居西侧,其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地下地上两层展区面积1600平方米。外观古朴庄重、以瓦灰为主色调,与故居交相辉映。阶段式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房盖有若翻开的著作,墙面的文化砖仿佛一本本耐人寻味的书,31面装饰性窗户暗喻萧红31年短暂的人生。展厅内陈列着手稿、照片等萧红遗物以及中外名人来访照片和题词等。展厅按萧红生平以时间顺序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再现女作家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
1911年,萧红出生于呼兰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5月,萧红以“悄吟”笔名发表了小说《王阿嫂的死》,以后又创作了一些隐晦地表现日伪统治下民众苦难生活的作品,成为进步周刊《夜哨》和《文艺》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0月,萧红与萧军自费出版了合著文集《跋涉》,揭露日伪黑暗统治,反映人民的觉醒与抗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下,由鲁迅作序,萧红出版了成名作《生死场》。《生死场》的出版引起巨大轰动,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抗战全面爆发,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加深了萧红对故土的思念,萧红开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创作。《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作,通过描写呼兰小城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黑土地的乡俗民情,茅盾先生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萧红在短短1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堪称传世杰作。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坎坷艰辛,但她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从没有改变过,在萧红细腻、充满情感的作品中,我们读懂了苍茫的北方大地,感知她为底层人民的鼓与呼。岁月流逝,往事不再,然而她留下的文字,正穿越岁月的长河,散发出永恒的光芒。我们来到这里认识萧红、怀念萧红。这位呼兰河的女儿,是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是龙江人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