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新
摘 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高效的学情分析,明确教什么,要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实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情分析;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66-02
随着新一轮课改大幕的拉开,高中政治教学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以课程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要求教师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延伸者,教师应该在学情分析上下大功夫,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社会经验等因素。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明确教什么,要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何为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成绩如何、知识结构成如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社会经验如何等方面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一)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也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实现教学目的,就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予以配合,如知识构成、思维能力、心理、习惯、社会经验等。因此,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调动、综合运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落实“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依据
我们常说,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包括多方面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像一盘散沙,无法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1.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设定,离开了学情分析,就像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现有的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2.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条件
科学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情,必须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需要、学习能力,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相结合。
3.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的落脚点
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千差万别,但只有认真了解、分析学情,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孤芳自赏式的自我表演,任何议题、分组、调查、探究、讲解都很难落实。
4.学情分析是开展教学过程有效的立足点
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学生是各种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推进教学活动的内动力。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相长。
三、学情分析应该分析什么
(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极不稳定。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善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是性格外向还是羞涩保守?喜欢与教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教师?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与学习内容是否相关,是否会产生知识误区;要充分预见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策略加以应对,使课堂教学更具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消费现状,以及引发那些消费行为的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中的“促销”问题去深入探讨不同的消费心理。“商家促销抓住了消费者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消费者购买促销产品体现了哪些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和商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类似这样的议题,是学生熟悉的、关注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 “有话可说”,也“想说话”,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
(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
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已有的知识构成及生活經验会制约现有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某一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以及学生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欠缺哪些生活经验等;要明白哪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成为课堂的亮点,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要明白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等等。如在设计“振兴农村战略”相关内容时,农村的学生肯定要比城市的学生接受快,城市的学生对“三农问题”可能存在认识不清、问题不准、解决方法不理解等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城市的学生开展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农村发展。
(三)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学习不仅受生理心理及原有知识的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还受到地域差别、文化差异、学习态度、认知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情,思考、寻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以学习态度为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也会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知识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认同等。因此,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做好学习态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主动学。
四、如何做好学情分析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让看似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而充满实效性。要做好学情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应坚持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并重。
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相比,新课程、新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能力,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关键能力和与人沟通、与人交往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弄清楚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课堂内容应该讲什么,学生应该学到些什么内容,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与达成等。学情分析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情分析的针对性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学情调查,收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情况等学习信息,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的观察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表情等方面及时了解学情,不断调整自己教学方式、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态度等。学生对某一知识熟悉或感兴趣时,就会笑逐颜开、手舞足蹈,就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并回答問题,甚至会对知识提出疑问。学生若听不懂教学内容或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时,他们就会眉头紧皱、表情呆滞、抓耳挠腮,甚至沉默不语或者窃窃私语。
(三)关注课堂教学,适时调整
课堂教学不是舞台剧,学生也非提线木偶,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意图来进行,否则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真实性,学生也无法锻炼思维能力和感受学习乐趣。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要通过认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为,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调控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四)重视教学反思,促进学生再学习
有效的学情分析应该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不仅仅要关注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应该包括教学中的记录、调整和教学后的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三方面去思考:教学设计中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达成度的完成等。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记录,把教学感受上升为理论,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够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测试情况,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明白答题思路、错误原因及要采取的措施,要结合典型例题,适时讲解答题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思维、如何答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技巧。同时,要对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训练。只有这样的学情分析和再分析,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才能促进学生再学习、教学再提高。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留心观察、善于思考、认真总结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学习实际、思想情感、社会经验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 琼.如何写好课前“学情分析”[J].亚太教育, 2015(3):19-20.
[2]孙艳萍.浅谈学情“三”分析[J].杂文月刊,2015(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