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明 陈寿根
摘 要 专业建设标准是指导、规范、诊断和评价专业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建立專业建设标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现实诉求。建立专业建设标准,要把握理论学习与实践借鉴相结合,内适要求与外适要求相结合,弹性标准与刚性标准相结合,全要素和全过程相结合的原则。落实专业建设标准要在学习宣传与认识本质、依托平台与实施“诊改”、培育文化与激发自律上下功夫。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2-0024-03
专业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般由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资源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过程与绩效管理等活动组成。显而易见,如此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标准的引领和规制,不可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功能而言,一方面,专业建设标准是专业建设活动的规范和指南,帮助师生员工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专业建设工作评价的依据和准绳,帮助专业建设管理者认识专业建设工作评价的要素、内涵和观察点。
一、为何要建构专业建设标准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亟急需建立专业建设标准
综观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调整随心所欲,大部分学校忽视外部市场调研和内部基础分析,专业设置不能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二是校企合作机制缺失,一些高职院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成为一种摆设;三是专业建设要素把握不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团队、实践条件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脱节,人才质量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四是专业建设主体责任不明,最为典型的是顶岗实习计划没人落实,学校和企业相互推诿,给学生技术技习得造成致命打击[1]。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工作标准,以标准规制工作,将专业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纳入科学的轨道。
需要说明的是,用专业评估标准替代专业建设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调查发现,一些省(市)的高职院校依据新专业合格评估标准指导专业建设,一些省(市)的高职院校依据品牌专业遴选的标准开展专业建设。这些标准一定程度引领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帮助高职院校发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而言,合格标准的要求偏低,品牌标准的要求偏高,外加评估标准的概括性、抽象性,这些标准无法有效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2]。因此,规范专业建设过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接受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高职院校诊改亟待夯实专业建设标准
2015年教育部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查阅职业教育“诊改”网,目前全国27所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学校中,只有14所试点院校发布了实施方案,仅占试点学校的一半。究其原因,大部分试点院校因忽视标准建设,使得“诊改”工作无法推进。事实上,标准是“诊改”工作的基础,没有标准无以诊断、更谈不上改进,推进诊断与改进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学校、专业、课题、教师和学生工作的质量标准,以便让不同的诊断主体对照标准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及存在偏差的原因,及时反思自省并纠偏,促进专业建设目标达成和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如何建构专业建设标准
(一)理论学习与经验借鉴相结合
制定专业建设标准,首先要学习研究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与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因为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此方面,国内外都形成了丰富成熟的理论成果[3]。通过学习,了解高职教育专业质量的内涵,了解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要对政府文件进行研读,对国家和相关省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进行学习。示范(骨干)、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常州工程从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社会贡献等五方面制订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标准。学习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案例,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二)内适性与外适性相结合
教育的外适质量实质上是一种满足质量,即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4]。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发展、相关行(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时,应对行业企业的相应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和调研,准确描述相应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使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与区域和行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有效对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教育的内适质量是满足教育发展内在逻辑的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学校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时,也要考虑高职教育客观规律、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学校本身的办学层次和类型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情况,如新建高职院校还处在转型发展期,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已从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不同,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师资水平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存在差异,标准建设需要立足本校发展现状,不断凝练和总结专业建设经验,从而实现内适性和外适性二者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三)全要素和全过程相结合
在专业标准建设过程中,要梳理专业建设的内容、程序和主体,关注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预防偏差的积极意义,从教、学、管三方面分析影响和控制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这涉及到专业教学团队、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各部门人员的因素,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专业规划和计划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专业建设管理和评价过程等环节[5],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场所、图书资料等资源,一系列实施细则、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措施等制度保障要素,力求实现各种软件、硬件、潜在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任何关键要素的质量及关键环节的运作效率和效益,都会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专业建设标准要包括专业建设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质量标准。
(四)相对固定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专业标准要相对固定,因为标准常变易造成工作无所适从,甚至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影响标准的权威性,同时标准常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专业建设标准制定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原则,找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在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市场调研和多方论证形成定稿后,确保在一定的标准修订周期内,固定不变,保证各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大方向上不出现失误。当然,高职院校专业标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市场、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等专业发展外部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趋精细化、特质化和多样化。同时,随着本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发展基础的不断提升,往往会出现更高的专业建设质量目标和要求,如重点和品牌专业的创建,这时会发现现有的专业建设标准不够完善,不能实现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建设的质量期望,正确调整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策略,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标准的内容,从而使学校的总体专业建设质量处于最优化状态。
三、专业建设标准如何落地
(一)学习宣传,认识本质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环境宣传、新媒体传播、会议宣贯、专题讨论、专业教研室主任说标准等多种活动,让专业建设主体认识专业建设标准的价值和内涵,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标准、怎样创造性执行标准,将其作为工作的指南和进行过程及绩效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准绳,将标准的贯彻落实和超越创新作为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内在需要,从而打造学校的质量文化,提高每位教职工员工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依托平台,实施“诊改”
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专业建设要素和环节发生变化,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数比较多,如果没有平台则无法掌握情况和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在数据分析、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功能逐步完善。因此,依托现有的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专业建设信息模块,可以对影响和控制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常态和实时的采集,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可及时了解专业建设过程与专业建设标准偏差的程度,并对可能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情况及时提醒,以便专业建设主体进行及时的自我改进和纠编,也便于学校专业建设管理者及时诊断分析原因,并提前调整专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优化专业发展资源配置,从而有利于专业建设标准的有效贯彻和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6]。
(三)培育文化,激发自律
任何制度规范的执行、标准体系的落地,只有在好的质量文化中才可能实现。要真正推进专业建设标准落地,避免教职员工被动执行标准,就要培育一种服务于专业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责任意识和追求质量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以专业建设标准为准则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控,对可能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行为和意识进行排斥。高职院校可通过凝炼、宣传、弘扬核心质量价值观,确立学校师生普遍认同的发展愿景,开展专业质量精神教育活动,通过立标杆、树典型、奖优秀等形式,营造学校的质量文化氛围,从而使教职员工将专业建设质量作为他们内心的追求和向往,自觉践行专业建设标准,确保专业建设标准的落实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及实施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0(2):75-76.
[2]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93-96.
[3]张志英.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2.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4.
[5]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J].职教论坛,2012(12):56-59.
[6]谢敏,等.发展性评价视阈下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诊断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