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可了解患者血液循环的状态和心脏功能,是评估和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临床多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但该技术不能对患者心脏前后负荷状态进行有效反应[1]。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是德国推出的监测容量的新技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及仪器便可进行监测,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便捷的优势[2],为了探究其在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笔者选取60例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60例,并排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史、拒绝PICCO监测及PICCO监测禁忌证的患者。
根据护理过程中监测技术的不同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8:12)和(19:11);年龄:参照组患者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和78岁,平均年龄为(54.52±5.31)岁,观察组患者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3岁和77岁,平均年龄为(54.48±5.36)岁;疾病类型:参照组患者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及恶性肿瘤分别为13例、11例和6例,观察组患者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及恶性肿瘤分别为12例、11例和7例。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护理过程中行CVP监测:于患者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留置CVP导管,之后将导管与CVP监测装置连接,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观察组:护理过程中行PICCO监测:首先向患者说明PICCO监测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之后于患者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留置PICCO专用的监测导管,将导管与PICCO监测仪连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容量相关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应用约束带固定术肢,将持续压力袋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mmHg,确保血液不回流,需观察监测仪显示的波形,若波形不规则或监测仪不显示波形,提示导管不畅,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切勿强行推注冲洗导管;撤除PICCO时,对穿刺处进行15min~30min的按压,加压包扎后用沙袋压迫6h~8h。
两组患者监测过程中需对监测仪的管路进行定期检查,避免管理连接不紧密、松动、脱出及血管反流等引起的不良事件,每2天更换1次敷料,并定期消毒穿刺点周围的皮肤。
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感染情况、入住ICU时间及死亡情况
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P<0.05,则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则统计学差异显著。
参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入住I C U时间分别为(7.26±2.31)d和(4.94±1.52)d,统计学比较后,差异显著(t=4.5953,P<0.01)
观察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穿刺部位感染情况及死亡情况的对比[n(%)]
CVP是传统监测技术,易受应激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对患者的容量状态进行准确评估,会误导临床医师的治疗,本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入住ICU时间为(7.26±2.31)d。
PICCO是经肺热稀释心排血量结合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形成的一种新监测技术[3],可用于床前,其监测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全新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的变化可直观、动态地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对心功能的早期调整提供依据[4],其监测的心功能指数(CFI)、GEDI、CI和ITBI及容量复苏后的变化可为危重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液体复苏提供精确的指导,避免了容量复苏对机体一系列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影响[5]。本次研究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为(4.94±1.52)d,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为6.67%,死亡率为3.33%,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PICCO可指导临床治疗,有助于缩短患者ICU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PICCO监测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