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2350)
创伤的发生可因为摔伤、交通意外、职业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由于其创伤程度不同,且伤情容易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变化,故而导致患者合并低血氧症等情况,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抢救,并提高其抢救效率就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全方位护理在手术室创伤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实施分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供临床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
将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使用不同方法实施护理的手术室创伤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6.24±1.23)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和18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6.84±1.15)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3例和17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近(P>0.05),故组间可实施对比。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收治患者后急诊科需要及时对其伤情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院前急救的基本情况做一了解,此时积极联系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等科室的相关人员,并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配合护理和救治。
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全方位护理,其常规护理方法和对照组相同,全方位护理则是对原有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造化,进而对患者展开干预;即针对急救抢救的流程和物品准备情况进行编制,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有序可循,按照相关标准对各项抢救所用物品进行摆放,确保患者在进入抢救室之前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妥善完成;此后按照患者情况对其实施手术或其他抢救干预,并在抢救完成后将患者送入对应病房,做好相关交接工作。抢救中人员的安排则应该适度进行新老搭档,要求急救小组之间可各司其职,同时做到相互默契配合,进而全方位参与到患者的抢救之中,妥善对患者实施吸痰、心肺复苏、止血等处理,确保患者的抢救快速有效,进而促进其恢复。
分别护理后观察其效果并实施对比,即两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用时、手术后送入病房时间;并对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率实施调查,其中包括不满意、较满意和很满意三个方面,较满意率+很满意率表示总护理满意率。
本次研究数据中计数资料以n统计、计量资料用(±s)统计;并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5.0软件。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快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其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s)(单位:分钟)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s)(单位:分钟)
组别 手术准备时间 手术用时 手术后送入病房时间对照组 39.84±10.39 173.69±24.69 21.68±3.08观察组 20.36±11.32 156.74±20.35 16.38±2.85 t 6.35 8.24 5.91 P<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则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两组详细数据如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n(%)]
手术室创伤急救的效率是否较高,对于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抢救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多种缺点,例如抢救前准备工作无相关标准,往往在患者已经送达后尚处于准备救治阶段,这使得抢救工作难以及时开展,同时导致家属出现急躁、抱怨等情况,最终使得护理实施的意义难以体现,并降低患者家属的满意率,最终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的发生[2]。
全方位护理工作的实施则主要是对急救流程进行重建和优化,在质量改进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和抢救,并事先准备好抢救相关的物品,在患者入院后可及时开展抢救工作,这从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抢救工作能够得到有条不紊的实施,最终使得抢救效率得到提高[3];同时护理人员在抢救的过程中可各司其职,从极大程度上减轻其护理工作开展的压力,同时使得工作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促进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改善,利于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而由于事先已经针对抢救的配合基础做出全方位护理准备,故而医护人员在收治患者后,可具备充分时间对患者或家属实施相关的心理护理,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使其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最终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率,这对于院方良好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帮助院方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故而本次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快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将全方位护理应用于手术室创伤急救抢救中,可显著提高其抢救效率,并提高家属满意率,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