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平,丛 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山东 济南 250002)
小儿哮喘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具有较强的反复性。临床上,患儿常出现反复性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甚至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现,部分患儿会出现心力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严重威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等。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学龄前儿童哮喘行为问题的改善效果,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证实,为儿童支气管哮喘;②均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③年龄均<6岁;④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②结核、呼吸衰竭者;③不配合研究者。
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将88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为0.6-6岁,平均年龄为(3.3±2.7),病程为1-8月,平均病程为(4.5±3.5月;观察组:447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为0.8-5.5岁,平均年龄为(3.15±2.35)岁,病程为1-7月,平均病程(4.0±3.0)月。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均衡性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包括:(1)优化环境干预:在确保病房环境的基础上,可结合患儿的心理特征,对其室内环境进行优化,例如,将墙面布置成卡通图案等,以消除患儿对病房环境的陌生感;(2)过敏原护理:对患儿的生活环境、饮食等进行评估,确定患儿哮喘的过敏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3)饮食护理:结合患儿饮食特点,以及饮食过敏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方案,为患儿提供高纤维、高蛋白、清淡的饮食,保证患儿所需要的营养,禁止食用诱发哮喘的食物;(4)体位护理:鉴于患儿哮喘发作主要集中在夜间,为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可指导患儿患儿采取侧卧位的方式。如果患儿哮喘发作,并伴有呼吸困难,可让患儿采取半卧位,以缓解患儿症状;(5)出院指导:出院前,告知家属患儿过敏原,在生活中远离过敏原;并指导患儿家长,加强患儿健康锻炼,不断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同时,指导患儿家长掌握吸入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统计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包括:肺部哮鸣音、咳嗽、胸闷气喘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半年内复发次数。
评定患儿治疗效果。显效:经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经听诊检查,哮喘鸣音缓解,心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护理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出现一定改善,经听诊检查,哮喘鸣音有多缓解,心率基本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出院时间和复发次数对比(x±s)
如下表2所示: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5.45%,与对照组相比,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巨唾细胞、嗜酸粒细胞而诱发的一种炎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均表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但在研究中发现,对小儿哮喘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以往,在对小儿哮喘的护理干预中,均是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即:包括:(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告知患儿家长患儿病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预后、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儿家长多陪伴、鼓励患儿,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2)基础护理:做好患儿的病房护理,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清新,并将其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根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遵循医嘱对患儿提供氧气支持,并将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保持其呼吸道保持畅通;(3)遵循医嘱,指导患儿进行用药。并将用药的相关事项告知患儿的家长。但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
而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则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效果。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相比,针对性护理干预更加关注患儿的具体情况,并对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患儿的过敏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儿的个体差异,帮助其指定出科学的、合理的饮食方案[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患儿的肺部哮鸣音、咳嗽、胸闷气喘消失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的患儿,患儿住院时间和半年内复发次数较低,且护理有效率高达95.45%,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学龄前哮喘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促进了患儿的康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