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鬼神文化

2019-04-16 08:08许凯月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春节传统文化

许凯月

摘 要:传承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接或直接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内涵,呈现出精神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伴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众多神灵的威力和作用进行虚构和解释。自古以来,鬼神信仰在丧葬上反映尤为突出,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古代的殉葬,冥婚等习俗。与此同时,人们对鬼神的信仰也是春节等传统节日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内驱力。本文以冥婚及春节等传统习俗中涉及鬼神的文化为考察对象,探析鬼神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

关键词:鬼神信仰;冥婚;传统文化;春节

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一、鬼神信仰论的由来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风雨雷电,洪水猛兽,常常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些自然现象使得人们对自然的态度除了依赖外,还有一种懵懂的恐惧。而在诸多天象中,以雷电为例,雷电对古人来讲是最使人恐惧的.雷电往往伴随着疾风暴雨 ,它击毁房屋树木引起火灾,使人畜毙命,这些都是古人所无法理解的,于是就有了人们对雷神形象及神性的塑造的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王充《论衡·雷虚篇》日:“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房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结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呴吁矣。”这正是民间雷神信仰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天地诸神的认识已经自成体系且不断完善。

从统治者角度来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常借助自然界中形成的鬼神思想对人民进行管理,使得鬼神也渐渐具有了社会属性。《尚书.甘誓》中有言:“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从文献记载来看,“恭行天罚"是统者进行立法的指导思想。统治者利用鬼神进行统治,将其掌握的国家政权及其权力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意志的体现,而法律的实施则是“恭行天罚”。而人们对在阶级压迫和剥削下产生苦难的根本原因不了解,错误地认为是鬼神在主宰着人间的贫富和祸福,从而对被鬼神授权的帝王更加归顺和臣服。

其实导致鬼神信仰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统治者对鬼神的大力宣扬是使得鬼神信仰深入人心的最主要原因。

二、鬼神信仰论之冥婚的产生

冥婚是一种特殊的民间风俗,源起于殷商时期。冥婚也称鬼婚、阴婚,就是跟死人结婚,是一种亦葬亦婚的特殊婚姻形式,也是由婚俗与丧俗融合而成的婚姻,是一种社气陋习。在古人的观念中,不仅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泛灵信仰,并且相信人的灵魂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而冥婚的产生正与古人的这种观点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男娶女嫁观点中,男性需要通过结婚“传宗接代”,来确保祖先的香火不断。然而早夭未婚的男女,只能通过冥婚的形式,来解决未婚乏嗣的香火祭祀与传承问题。在古代,冥婚现象多出现在上层官僚人家,然而近现代冥婚现象也仍然存在。

关于冥婚,对我产生的影响较深的是吴组湘的《菉竹山房》。文章以“二姑始”的悲惨一生为线索,写出了由对鬼神信仰而产生的冥婚对女性心灵的摧残。文中的“二姑姑”和“年少门生”两情相悦,但因“祖母因看牡丹花,拿住了一对仓皇失措的系裤带的顽皮孩子”这幕才子佳人的闹剧,导致“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是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没死。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少许可风之处,商得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这就是二姑姑看似美满的爱情结局。爱情作为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拥有着无定律的内涵,这同样也适用于婚姻中的爱情。它本应该是美好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它充满着爱与温暖。首先,得有人的存在。而“二始姑”同样也做了新娘,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婚姻,只不过她的丈夫是一块牌位,冷冰冰的,毫无感情可言,看了只会让人心生寒意。文章最后采用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有着悲惨命运的二姑姑在晚上去偷窥侄兒侄媳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因为这种行为与二姑姑出身大家的身份是极其不符的,但是仔细想来,又不由得感叹封建鬼神思想对其思想毒害之深,造成“二姑姑”心灵的扭曲,着实让人胆战心惊,正如兽迅笔下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同样反映冥婚中所涉及的人性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依然存在着“二姑姑”和“曹巧”有着相同命运的一类人。

三、鬼神信仰论之传统节日的产生

作为传统四大节日之首的属春节,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相传,“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赶跑,所以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后来,人们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即“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所以每到大年初这,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守岁等习俗。再如春节“祭灶”这一习俗。古人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据我们近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释名》曰:“灶,造也,创食物他。”灶神的职责本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被人们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无节,佛教称为孟兰节,现民间俗称鬼节。其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报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七月十五的习俗活动有很多,受地域原因影响,祭祖和燃灯祈福最令我印象深刻。《东京梦华录》记载,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营销活动就开始了,出售各种祭奠物品、服装衣帽等。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关于燃灯祈栖的文化义,通常的说法点灯照冥。亡人在冥界,是阴暗的,点灯照亮他们回去的道路。

由鬼神文化演变发展形成的民俗节日,对我们来说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民俗中提倡的那些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等等与天社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从这一方面看(角度),鬼神信仰既有文化渊源,也有现实意义。

四.如何做到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鬼神文化

人们用鬼神文化来惩恶扬善,在很人心中鬼神仍然是善恶分明的。他们相信做了好事定会获得回报,做了坏事也会遭到报应,死后也要打入十八层他狱。但鬼神文化的发展,也造成很多地方迷信活动较多,如人生病后不及时去医院就诊,却请巫师来驱邪除灾。比较典型的当属鲁迅笔下《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对待生病的儿子的迷信方式。在儿子宝儿生病后,她求签,许愿,吃单方,最后更是把希望押在巫师上,导致儿子的性命没有保住。其实,在封建迷信社会,与单四嫂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她们爱子心切,可是又受封建鬼神思想的影响极其深重。再如古代的冥婚习俗,以《禄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为典型,对人身心的摧残程度是无法想象的。有些法分子专门盗卖女性尸骨,更有甚者故意把女性害死,做配冥婚的买卖,真是丧尽天良。以为古代的人殉风俗都受鬼神思想的影响。不过鬼神文化的发展演变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如传统节日的产生,使得文化更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渊源。涉及鬼神文化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风俗文化又承载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孔子在《论语》中表明他对鬼神们态度,樊迟问之。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态度先是信其有,提倡要敬鬼神,重祭祀;但他又不过于迷信鬼神,主张对鬼神刻意远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是无神论主义者。然而,從个人层面上来说,息神文对鬼神文化存在一定的信仰,有利于约束个人行为。如果没有顾忌,没有信仰,那么一个人即使做了坏事也不会想到忏悔,他可以随便亵渎神灵,无视道德。无论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有害的。我们在发展科学事业的时候,也要根据自身国情而发展,不要对鬼神化产生偏见,鬼神文化也不会是迷信,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国冥婚习俗研究综述》姚彦琳.

[2]《冥婚题材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意义的演变》吴莹莹.

[3]《从鬼及鬼部字看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刘馨芮.

[4]《从鬼神情节到民众理想—谈春节习俗传承的内驱力》邸允峰.

[5]《菉竹山房》吴组缃.

猜你喜欢
春节传统文化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