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辉
传播正能量 潇洒写人生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侬惠莲》读后
评判一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优劣,不外乎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一、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侬惠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品取材于西畴县第一任女县长,中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侬惠莲的成长和从政经历。书中讲述了在生存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喀斯特地貌极度发育的西畴县,多年以来,在一代接一代富有实干精神的干部帶领下,自强不息,向穷山恶水挑战,逐步改变了家乡面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西畴精神。作品中,作者饱含深情、集中笔力、浓墨重彩,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壮族女县长侬惠莲,怎样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创办互助组、合作社而成为全国农业模范,进而成为执政一方的县长,展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抒写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边疆建设者的无私情怀和献身精神。特别是作品描写了侬惠莲从政后不忘本色,热爱人民,始终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分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鞠躬尽瘁,甘当人民孺子牛的高尚情怀。
侬惠莲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侬惠莲的事迹无疑是一本活的教材,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应该以侬惠莲为榜样。
所以说,这部作品十分的接地气,不仅能够传播正能量,还能够引导人们老实做人、实在做事,还能使我们的广大干部转变作风,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二、作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来描写侬惠莲的真人真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作品一开始就显示出深厚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作品的主题鲜明、集中、新颖,在创作中,作者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以开端、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充满激情,抓住了主人公的精粹特征(闪光点)。
由于在采访中深入仔细,在语言的应用上,抓住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从而发掘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文学色彩较浓,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有的细节催人泪下。
总之,作品从人物性格的刻画、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节描写、环境描写,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当然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叙述过于冗长,有的语言不够凝练。
告别热土家园
——张邦兴长篇报告文学《水下水上》创作特色评析
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移民安置的纪实报告文学《水下水上——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大移民》,是作家张邦兴创作的又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力作。在我从州移民局卢福宏手上拿到这部作品之前,没有听说张邦兴先生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个字,虽然我们多次聚在一起。
当我读完了这部近30万字的作品,再次与张邦兴先生相聚时,才提起这部作品的事。张邦兴说,创作这部作品,他陆陆续续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是费了大力气的。从作品中我也看出,没有对富宁库区移民这个大主题的心理准备,没有对与移民及相关的资料的搜集和深入细致的采访,没有对移民干部与移民群众的深厚的感情投入,没有对移民众多人物和事物的心灵碰撞,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部鸿篇巨作的。
我们知道,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淹没涉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的剥隘、者桑、谷拉3个乡(镇)10个村(居)委会62个村小组2920户14712人,其中,搬迁安置32个村、集镇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1987户9487人。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从2005年3月开始至2007年8月全面完成。
作品反映了10多年来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富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客观反映移民搬迁安置以来移民群众的发展变化;真实再现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支持国家建设,重建家园的艰辛过程;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单位心系移民、服务移民,攻坚克难、担当务实的工作历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也是在痛苦中完成的一次使命。移民是天下第一难事,要准确的叙述、描写、把握好这一重大主题,并且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完成这一重大主题的作品,作家必须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张邦兴先生可谓对富宁情有独钟,散文集《我家富宁》、电视连续剧剧本《红棉红》等都是以富宁为背景创作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水下水上》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作家把这一使命作为一种担当、一种责任,而多次深入现场,去体验、去感受,去与众多的移民干部及移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撷取营养,掌握素材,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作品中的许多移民干部的故事感人至深,难以忘怀,作品中很多的移民群众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令人难忘。正是作家对这一重大主题的准确驾驭,才能够全方位、立体式的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品描写移民,同时也在行文中承载了众多的信息。正如作家在题记中说的:“横插在历史与现实中间的,是一片深阔的大水。这片大水,是一面镜子、一堵墙、一条通道,既收藏着这些村镇的过往,也映照着她们的当下;既隔断了她的历史的延续,也连接着她们的未来的走向……只是,历史的进程既然已经义无返顾地出发,越过岁月的沟壑走到了今天,时间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到从前了!”作品不是为写移民而写移民,而是以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的百色水利枢纽为创作原型,放眼南方,放眼全国,回忆过去,展示未来。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人民性的特征,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中得以较好的表现。作品行文流畅,取舍得当,人物鲜活,生动感人,语言生动,雅俗相宜,在平实的描述中见真情、见精神、见境界,足见作家把握语境的艺术功力。
作品在艺术描写方面也颇具特色,写剥隘河谷高温多植物繁茂,用插根筷子也会发芽来形容;写西洋江的起源时写到“九龙山的某一棵树梢或是某一叶草尖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水珠叭嗒一下落了下来。”“剥隘早就不是蛮荒之地了,她早就是一部发黄的古书,已经被滚滚流去的右江水翻阅了数千上万年,她的深厚底蕴,早就蕴藏在滔滔江水之中。”“一池静静的湖水,如果经受的只是微风吹拂,那么,一圈一圈的涟漪,一浪一浪的轻波,不断被推到岸边,吻一吻岸边的细沙、小草,然后又悄无声息地退回去,只在岸边留下一些湿痕和白白的水珠,那是极富诗意的。”“搬迁以后一切都重新建起来,甚至建得比以前更好了,那么根呢,魂呢、文化呢?这就是所谓故土难离的真正原因,就是人们舍命也要守住家园的动力所在!”“火辣的大太阳,每时每刻炙烤着人们的身体,人们的情绪;滚烫的空气中似乎也流动着一串串看不见的火苗,以它无处不在的舌头,舔拂着人们的脸孔、脖子、手脚,舔拂着人们身上一切暴露和隐蔽的地方,让人躲无处躲、藏无处藏,就连心情,都被它撩拨得特别的烦躁。”“新剥隘较之于老剥隘,功能更完善了,模样也更俏丽了。她的文化血脉不曾被割裂,老剥隘的底蕴,还活在新剥隘的新鲜的血液中。”“水面上此时也非常的安静,一切都还在安睡;只有微风推动着波浪,拍击着隐没入水的那片沥青路面,附近的沙滩、山石和停泊在港湾里的船体、浮房,在不断涌来退去的瞬间,泛出一条条不规则的灰蒙蒙的白线,发出有规律的声响,好像是一曲舒缓温情的安眠曲,安抚着将醒而未醒的百色水库。”这些描写,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对偶、或借代、或通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他的视角不是孤立的、静心的、片面的,而是客观的、公正的、立体的,以从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在“尾声并非是尾声”中,作家对富宁港的建设问题大声的呼吁、发问:“这个尾声并不完全是尾声!我们迫切地想知道,它还会不会有精彩的续写,什么时候能够续写,怎么续写……”这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和省略号,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