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既是经济改革的风向标,又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释放新型人口红利的主要途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着社会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和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又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承担者。
表1 贫困生受助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次;万元
家庭经济困难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在校就读期间,会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的各种资助,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企业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2]。通过这种以“奖、助、贷、减、补”为主的资助体系,贫困生能够更加安心地学习、生活[3]。
表1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管学院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贫困生受助情况的统计。在高职院校实际资助体系中,“奖、助、贷”所占比例较高,而“减、补”的比重较轻,呈现结构比例不合理现象[4]。此外,在供给侧资助主体中,首先是政府投入占了较大比例,其次是学校学费减免等专项补助,最后才是社会资助。各项资助项目间缺乏统筹管理,而这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大部分贫困生仅能得到单一的资助,造成资助面窄小的现象。
学校对建管学院三个年级贫困生发放匿名问卷,借以调查贫困生的需求情况以及学校资助匹配度的情况。三个年级共计发放60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93份,回收率为98.18%。
1.学业方面
关于当年该学期的奖学金使用情况,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4.77%的贫困生表示“想要且拿到了”。课余时间,近40.00%的贫困生选择“去学习”,其中毕业班选择该选项的贫困生高达55.46%。这表明,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大多数贫困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受调查的大一贫困生,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现在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学习上的困难。以上数据表明,贫困生较为重视学业,且愿意把受助资金投入在学习方面。
2.综合能力方面
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足”,期望能够通过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团学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对于课余时间的去向问题,39.96%的学生选择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生组织活动”,选择人数仅次于选择“去学习”的人。约86.96%的贫困生表示,自己希望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他们表示,如果学校举行素质拓展类活动,自己“一定会抽时间参加”。
3.就业帮扶方面
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贫困生认为,大学中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找到好工作”。事实上,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村,父母职业基本为“务农”或“打工”。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一份既适合自己又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工作。
1.勤工助学岗位资助效度
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高职院校会在每学期给学生提供多种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通过个人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避免了在社会兼职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经济纠纷。调查结果表明:70.29%的贫困生在生活费不够用时,会选择“校内勤工助学”或“校外兼职”;24.63%的大一贫困生在生活费不够用时,选择“向父母索要”,而这一数据在毕业班贫困生中,仅占9.58%。数据表明,绝大部分贫困生有经济独立的意识,期望依靠个人努力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并且,随着贫困生的年龄增加,他们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度会逐渐降低。
在面对“校内勤工助学”及“校外兼职”的选择时,仅20.29%的贫困生表示自己参与过“校内勤工助学”。未选择该选项的贫困生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勤工助学职位多为图书馆书籍整理、办公室资料打印、场地清洁卫生等,与所学专业关系甚微。也有贫困生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多要求学生没课时准时到岗,占用自己大量课余时间,所以自己没有选择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2.资助政策帮扶力度
64.56 %的贫困生对学校资助措施和资助力度表示 “非常满意”,33.63%的贫困生认为 “基本满意”,而表示“不满意”的贫困生不足2.00%。调查发现,尽管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是他们普遍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能够直面自己的成长环境,乐观地看待自己的家庭。97.83%的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家庭“虽然贫困但是温馨幸福”,他们认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奋斗”,而非其他要素。77.54%的贫困生表示,自己性格“开朗阳光”,9.42%的人表示“性格内向,但佯装自己外向”。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贫困生是阳光开朗的,虽然少数人性格较为内向,但是他们也愿意让自己变得开朗外向、积极阳光。
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供给侧”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宏观经济学。根据该学派的观点,促成一个共同体经济增长的唯一核心源泉就是“供给侧”。将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就是要解决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问题。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多是采用“配给式”的贫困生育人模式,即以经济资助为主,通过“奖、助、贷、减、补”等方式,给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扶[5]。虽然这种“配给式”的资助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体差异。因此,有必要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贫困生育人模式。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要能够保障贫困生上学,还要发挥立德树人的载体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使大量贫困生享受到了国家的资助。但是,多渠道资助贫困生也只是手段,最终目标在于“树人”。从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看,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进行精神帮扶。为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发挥育人作用,高职院校还需要实现对贫困生从物质帮扶向精神帮扶转变,助力贫困生全面地成长成才。贫困生因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在心理上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高校需要从其入学开始时就对他们展开心理普查,对存在较明显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给予特殊关注与日常关怀。高职院校学工处、勤工助学相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二级学院辅导员还应当齐抓共管,构建资助育人工作动态反馈机制,为每一个受资助的贫困生建立心理动态档案。一旦发现问题,提早介入进行干预。对于心理异常的贫困生,通过授课辅导、谈心谈话、班会活动等形式,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树立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毕业季,尤其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关联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顺应人民群众追求富裕、追求公正、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和完善高校助学工作机制,以“政府倡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为原则,发动各单位,动员广大党员和社会各界力量,发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激发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积极倡导捐资助学的良好风尚。通过新闻媒体对贫困生家庭情况的报道,让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贫困生群体,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此外,高校制定相关方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定期举办校友会、联谊会、走访宣传等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资助体系。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近年来,高校开展与企业合作项目,建立企业全面参与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一大批社会和企业急需的技术型人才。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起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促进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在这个平台上,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适时地根据贫困生的专业,把人岗匹配的贫困生推荐到合作企业去兼职和实习。通过这一制度的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既能得到一定的资助,又可以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让勤工助学项目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让校企合作真正成为深化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方向,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业辅导,重点对其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英语、计算机等薄弱环节进行有计划的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在竞赛类活动中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校园成立自强服务类社团,充分发挥贫困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通过制定就业帮扶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提供经济援助,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力促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实现满意就业。相较于普通学生,他们就业压力更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心态也更不稳定,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就业能力普遍较弱。高职院校应当推动资助工作与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就业信息的有效推送,让学校成为贫困生就业的坚强后盾。此外,高校还应完善就业指导类课程,强化对应届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的毕业指导及创业帮扶,普及就业优惠政策,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做好贫困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的情况跟踪,并及时给予其有效的鼓励和帮助。在传统帮扶方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依照“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尽快帮促成他们就业创业。
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和根本出路。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承担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高职院校通过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强化校企合作制度,扩大教育供给主体范围,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通过优化高校学业指导和就业帮扶体系,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真正有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