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例

2019-04-16 01:19■/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家庭

■/

西华师范大学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大多都是封闭式,家长很难参与其中,更无从提及家校合作。家长将孩子送进大学后,存在着“将孩子送进大学,教育和管理都是学校的事”的想法,缺乏对家校合作的认知。因此,家校合作在高校中长期以来严重缺失,学校、家长之间处于沟通交流不畅通的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也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家庭是期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学校是期望大学生能够发展成才。但实际上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多,更无从谈起合作。因此,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是我们开展家校合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一)从家庭的角度看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而又对孩子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当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将这种期望投射到了学校层面,甚至有家长抱着“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学校的事,自己不用管”的心态。实际上,大学生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而大学期间正是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说非常重要的阶段。家长忽视了自身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因此当有大学生出现因为各种原因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的现象时,则将孩子在校期间出现的学业、心理等问题都归因于学校教育,认为教育失败的一切责任在学校。绝大多数家长,跟学校的交流一般止于询问学生学业情况、有无违法乱纪行为,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很多大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家长也很少向学校提供其在家的不良习惯或缺点,这对于弥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短板”不利,会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限制因子”。

(二)从高校的角度看

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更加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着重抓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条件,并通过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虽然,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但由于受地域、时间等因素影响,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学校一般更容易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例如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个别学生。交流的层面一般局限在解决个案的问题上,忽视与大多数学生家庭的交流。高校通过开展家校合作育人,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管理责任的分担,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出现问题时家校双方容易出现的紧张关系。同时,家长可以与高校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将从孩子身上获得的信息反馈学校,有利于学生工作及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与高中相比,在高校里面大学生拥有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加上具有的群体性、盲目性、片面性的特点,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会联系家长,甚至出现旷课挂科、违纪处分、心理问题等行为时常常会基于对家长的威慑而故意隐瞒。家长由于地域、时间等客观原因,可能大学期间对子女的高校生活情况了解仅仅止于电话沟通,甚至有些亲子关系疏远的一个月只会联系一两次,家长认为只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就是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对思想和心理上的需求置之不理,也由此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家校合作育人不仅增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充分认识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确立高校家校合作的基本原则,明晰角色定位,优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以期通过高校与家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局面。

二、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探索形成了“遵循规律、畅通渠道、合作育人”的工作路径,并建立了“家校共建六个一”的工作机制。

(一)遵循客观规律,探索学生发展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避免“千人一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通过开展调研、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建立完善了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和家长信息数据库,实现学生、家长信息100%入库,并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学生82.5%来自农村家庭,有98.7%的学生入学地与家庭所在地不一致,75.9%的学生家长是在外务工,除去送子女上大学报道时来过学校的家长,仅有15%的学生家长在子女读书期间到过其学校,主动与老师联系的家长仅仅占学生家长总数的4.8%。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学生群体实行分类建档,按照家庭困难、心理障碍、学业困难、就业困难、思想问题进行分类,对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孤儿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受地域、时间等因素限制,绝大多数家长将孩子送往大学后就再也没去过学校,更无从谈起家校共建,甚至有部分家长存在着“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家长就不用管了”的想法,而大学生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个体,进入大学后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在逐渐减少。因此,我们在探索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弄清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对于顺利推进家校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畅通沟通渠道,推进家校深度合作

图1 教育学院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结构图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发现,家庭与学校最缺少的是沟通与交流,学校和家庭各行其是,二者基本上没什么联系,但家校合作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教育学院建立了家长咨询委员会、家校合作促进会,探索实行了“家校共建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次家访、一次座谈、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份问卷、一份报告,其目的就是畅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一是开展了“精准家访,关爱到家”系列家访活动,并且覆盖了多个地市区,主要涵盖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和城市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发展建设和政策制度,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力求做到“剖析典型、把握规律、以点带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二是召开“走出校门、走近家长”系列家长座谈会。目前学院已召开了成都地区家长座谈会,实现了老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座谈会反馈孩子在家表现情况,掌握孩子在校发展动态,解释说明政策制度,消除家长疑惑担忧。

三是利用每年新生入学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学生毕业时发放个人成长报告,在校内开展“一封家书”感恩活动,并通过电话反馈、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家长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育人工作,提高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家校合作—学生成才—家长满意”。

(三)实现合作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在前期调研、讨论与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家校合作育人工作机制》,就家校合作的目的、职责、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尤其是在合作方式上,从三个层次进行了探究。

一是从沟通的角度。学院层面通过建立家校合作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扩大家庭对学校方针政策、发展动态以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的了解;班级层面,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生报道入学、毕业离校以及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召开家长见面会、座谈会、实地家访和进行个别约谈,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家校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合作的角度。学院统筹,家长参与,建立家长咨询委员会、家校合作促进会等机构,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便于家长进一步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有利于家长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学生,更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层次,拓展了家校合作的空间。同时,学院也可以通过家长咨询委员会、家校合作促进会从而与家长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方面展开探讨,能够与家长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从发展的角度。学院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将家校合作正式纳入学院的发展管理规划,成立家校合作工作团队,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和教育管理,筹建家长资源库,充分整合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对学校的招生就业、实习实践等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是对高校管理与育人工作的一项实践,也是对家庭教育的一次创新。通过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加强了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