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规模不断壮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以及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人才,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职业制度;强化专业发展和创新行业制度等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代众多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政治辅导员工作队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存在问题
1.工作压力大、负荷高
高校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学生是高校的主体,而辅导员又是在校学生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要关注学生生活、心理、学习、财产、安全等问题,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还要处理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这类工作事无具细,面面俱到。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其手机不能关机,随时保持能够接通状态;遇到突发状况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等。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始终处于这种应激状态,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对身体、心理都是一种挑战。
2.工作范围广、无边界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力度,这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要受两级管理,即学校和学院。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必须面临着各职能部门随时布置的工作任务。虽然相关政策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有相关规定,但是尚未形成明确的工作职责,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例如,很多高校实行辅导员为早八晚五的坐班制度,但是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却常常早出晚归,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熬夜加班到深夜更是常事。另外,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花费大量的个人业余时间用于与学生的沟通,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得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在漫无边界的逐步扩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1.考核激励机制存在劣势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各类考核激励机制不难发现,多与职务、职称相联系,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相较于党政管理干部以及专职教师而言其在评定职务、职称等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换言之也就是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激励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容易削弱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积极性,甚至引起人员的频繁流动。
2.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教育部已經出台相关的规定明确高等学校、各地教育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化的培训规划,比如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计划等等。但就目前的实际发展来看,对于教育部的具体要求,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虽然说各大高校、地方教育部门均有涉及培训规划,但是由于随意性过强,没有形成专门的培训规划,加之只是偶尔进行,未经常化的培训培训,因此总体上说并未能够充分发挥培训效果。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职业能力,强化个人素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充分肯定了辅导员在高校队伍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明确了其具有干部以及教师双重属性。结合日常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要求分析一般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第四,维护高校的稳定;第五,指导高校就业;第六,组织、设计学生活动;第七,协调学生事务等等。在《能力标准》中,也准确描述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所具有的三大要素。第一,思想道德素质,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第二,职业能力,即辅导员自身要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要有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具要有一定的应变处理危机能力、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等,简而言之,就是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二)科学定义角色,完善职业制度
明确定位、优化辅导员角色。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要重点培养责任重大,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性的以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特点的学业指导、规划职业、心理辅导以及引领政治等方面。同时流程化、制度化具有较强的程式化、重复性的工作制度。在划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时一定要契合《能力标准》的相关要求,细致的梳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推进学生自律组织、学院部门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流程化学业务、学生组织结构。客观上说这更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科学合理、科学的分配工作内容、落实专业化工作,夯实工作质量。
(三)加强专业培训,保障职业发展
系统化培训机制。奠定辅导员职通用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其核心专业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夯实辅导员的核心专业能力。建立健全指导体制、专门的辅导中心。要加强培训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职责,积极探索契合辅导员职业前景的机制,完善培训机制,可适当增加投入,比如利用引导辅导员参与各种职业大赛,出台访问学者制度等等;强化辅导员的交流,特别是要注意提升其集体荣誉感、归属性,在自省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资质的导向作用,加大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比如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建立核心课程,积极展开富有特色的课程,充分发挥专家库的作用。建设专业课程,特别是要注意夯实辅导员的从业资质、理论水平。除此之外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可充分结合辅导员自身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个人的教育背景、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强化辅导员针对性的培养,夯实培训效果,全面提升辅导员参与的兴趣,明确辅导员的个性标签,积极打造“专家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冯刚,杨晓慧.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神彦飞.杨伟宾.高校辅导员知识与能力结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