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选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023—01
留守儿童是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的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个别偏远乡镇高达70%。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进行认真调查,经过分析研究查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留守儿童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双方存在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祖辈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 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个里面难出一二个。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 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缺乏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家庭、学校、社会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 道德缺失。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等负面思想,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影响到“做人”。这是四大问题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1. 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进而为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治理,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 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方式,这样老师会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节省大量的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注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 积极推行家访制度。光把学生收进校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資料库。
5. 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所采用的形式应当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 实行代理家长制。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 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其他各科老师都必须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变化的,从长期的潜移默化育人来看,效果更是惊人。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