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融四境”模式的大数据专业建设探索

2019-04-15 01:49王琼王晓侃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3期
关键词:岗位专业课程

王琼 王晓侃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大数据技术更是大力推动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调查分析,我国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500万~1000万人从事大数据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教育部在2016年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市场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2017年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三融四境”职教新模式下积极探索大数据专业建设,制定出一套适应于高职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尽快满足大数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专业尽快地对接产业和企业,实现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一、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现状分析

有关统计显示,自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开设以来,截至2017年9月,我国已有270所高职院校申报到这一专业。但是当前该专业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大数据企业发展不对接。大数据相关专业是紧跟大数据发展而形成的新型工科专业,涉及信息、电子、数学等多个学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是比较困难的。经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在原来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或者使用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尚未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难以真正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

二是专业师资短缺。在师资建设方面,业内出身的教师很有限,而那些转岗教师则需要进行重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新入职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洞察和把握大数据专业及大数据企业发展方向,势必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致使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是专业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存在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理论讲解和分析占教学内容的比例过大,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达不到职业教育“工匠能力”的实际要求。

四是高质量教学资源匮乏。目前市场上缺少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和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碎片化,难成体系;有些院校直接使用本科教材。这都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学生对大数据专业的认知度不高。调研发现,学生之所以报考大数据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上大数据主流思想的影响,而对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存在很大盲目性。

二、基于“三融四境”模式的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历经10年的实践探索,从引企入校、校企共建、送教入企,到混合所有制办学和分布式办学,从把企业引进学校到把学校搬入企业,形成了四个育人场境;同时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构建了“三融”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融四境”职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产”境建设

学校通过和高科技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教学和实践的真实生产环境,以形成“产”境。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择了多家优质的大数据企业进行对接。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学校先后与江苏国云大数据有限公司、中兴大数据中心、洛阳惠普、河南智游科技集团等多家具有数据资源的公司共建了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该中心由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将大数据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及时输送到学校,同时将企业级大数据项目实训课程贯穿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大数据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该中心还利用技术优势,為全校师生提供机床、电梯、无人机、变压器等设备数据监控和管理服务,为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提供基础支持。

(二)“学”境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而形成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2018年,学校与国云大数据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学院,从而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学习知识的教学环境。大数据及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以在真实场景学习,实现校企课程共担、人才共培,上课就是上班,上班也是上课,双向并进,从而实现了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教师可以深入到大数据企业一线开展企业实践,与企业人员共同承担课程建设、工作页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从工作岗位中提出适合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能力因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型“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学校构建“四境”导师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研”境建设

学校通过与大数据企业共建大数据智慧研究院,形成教师、工程师、技师、研究员等参与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一方面,学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分析大数据技术专业与企业对接存在的难题和实践困境,构建基于“三融四境”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张课表,形成“四导师”团队,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体制,构建大数据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为学校构建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大数据研究院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市的大数据科研项目,有效提升了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从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ETL研发、Hadoop开发、可视化(前端展现)工具开发、信息架构开发、数据仓库研究、OLAP开发、数据科学研究、数据预测(数据挖掘)分析、企业数据管理等9个核心岗位提取融知识能力因子,实现从岗位到课程的转换,形成独具特色的融课程,再实现从课程到技术的转换,培养大数据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创”境建设

“创”境建设就是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众创空间,建设大数据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大数据专业平台建设为众创空间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撑,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有超过5%的在校生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自主创办了公司;学校利用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孵化与大数据相关的企业20家,形成省级孵化器。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把大数据众创空间的优势利用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医疗卫生、观光旅游、阳光政务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和行业对接,推动学校及周边科研院校、企业的科研技术成果的快速聚集扩展,更好地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五)“三融”建设

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在“四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三融”建设,通过“三融”改革创新,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促使产学研创“四境”互融互通。

融课程建设。大数据专业主要开设Python 编程、Linux 基础、数据库技术、Hadoop 大数据开发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应用、数据分析、数据结构、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通过对大数据按专业岗位分析,该专业学生可以从事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大数据处理分析、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平台运维等工作,对应的初始岗位主要有:数据采集专员、大数据处理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初级工程师、大数据平台运维初级工程师等。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由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经理、研究员等组成的合作团队,深入国云、腾讯、阿里云等企业一线,调查每个合作企业的需求,拟编写大数据专业的基础模块和专科模块融教材,主要包含解析大数据技术、数据采集实用技术、WEB前端技术、JAVA设计基础等课程,按照融课程的设计要求,在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因子基础上,吸收企业岗位中的教学因子、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因子、批判思维和质疑解惑因子、企业家干事创业品质因子,按照“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式的课程特点,开展情景描述、信息收集、分析计划、任务实施、考核评价等5个环节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所设计的融任务都配套有工作页,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我们已完成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讲义和任务单的初步构建,并在2018级学生中开展融课程教学改革。

融体系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团队通过对专业的认真研究和剖析,形成基于产、学、研、创各主体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可以实现课程与岗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针对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置的主要岗位分为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基础类为:大数据文档编写、大数据采集清洗与转换。技术类为:大数据系统搭建与运维、海量数据库管理、大数据软件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服务类为: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呼叫、大数据售后服务。大数据专业进阶岗位为:大数据技术公司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依据这些岗位,我们开展了大数据专业的全科模块、专科模块、专长模块建设,使学生在一入学就对职业有认知、有兴趣、有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解决未来岗位问题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课程内容是直接来自企业工作岗位的多个项目或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由学徒转变为企业需求的合格角色,同时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已经形成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在我院2018级大数据技术专业中开展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

融体制建设。学校通过与国云大数据、阿里巴巴、百度云等企业合作,初步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学院、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众创空间等“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创综合体建设。沿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专业的融合体建设,把融合体打造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企业定制专业人才。

通过大数据专业的“三融四境”建設,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发挥了不同作用,学校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高度融合与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分支,各高职院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设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通过基于“三融四境”职教新模式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探索了基于工作岗位因子的“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三融四境”的教学队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数据专业“三融四境”建设,学校将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岗位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