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苏霍姆林斯基难题”

2019-04-15 01:49刘景忠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3期
关键词:柯林斯林斯基苏霍姆

刘景忠

何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

所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是本人在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过程中,联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牵涉全局性的问题。它是指: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指出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规律。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构成了一系列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德育领域的一些内容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过了这个时期,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让儿童在童年时代成百上千次地体验到这种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感到自己是这种胜利的参与者。只有儿童才善于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慨。如果已经到了少年时期,你再想激起他们对类似行为的愤慨,那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为已经错过了那个年龄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353页,杜殿坤 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下同)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领域里的一些核心问题是要从小加以细心培育的,一旦错过了一定的年龄,恶习一旦养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这个‘产儿是娇嫩的、任性的、调皮的,需要时时刻刻照料它。你要每一分钟地接触它,否则它就会变得无人照料,而且你不得有任何一次粗暴地、疏忽大意地去对待它。只有当你学会保育这个产儿时,服从、纪律、责任感、义务感在你手里才会变成精巧而得力的工具。”他还说:“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挑战

“蘇霍姆林斯基难题”一个是德育方面的,一个是教学方面的。这两个方面的“难题”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德育方面,尽管职业院校把立德树人放在了突出位置,但德育成效不显著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学方面,我们面对的学生也的确存在着“懒惰和散漫”的状态。与“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相呼应的还有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他在《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一书中指出:“这世上,再没有比学校老师尝试劝服许多心中毫无任何学习图像的学生待在学校好好用功更令人气馁的事,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老师能教好心中没有一丁点学习意愿的任何学生,如果他硬要这么做,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面对太多这类学生,却又无能为力,这些老师就会变得灰心丧气,甚至将教学满意的图像从他们心中移除。”

“苏霍姆林斯基难题”以及威廉·格拉瑟的观点似乎在宣告一个“事实”:在职业教育领域,无论我们付出多少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我们“错过了那个年龄期”,因为学生“没有一丁点学习意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这样一个结论,笔者从感情上不愿意接受,从理智上不能接受。

对待经典的教育理论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笔者的看法是:第一,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检验和历史筛选后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待经典教育理论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借鉴。第二,一切经典的教育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后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对经典教育理论予以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此,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对“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时既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照单全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创新发展。这才是当今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破解“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的希望所在

就在这个时候,我从《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一书中读到了玛瓦·柯林斯的事迹。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我看到了破解“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的希望。玛瓦·柯林斯是美国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芝加哥市中心曾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许多教师担心这里的儿童无法逃离世代延续的贫困与绝望。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里创建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社区,他们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所以,柯林斯办这个学校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这些孩子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玛瓦·柯林斯成立学校时没有什么资金,开始时还把她自己的房子作为教室。在后来的20年里,她因经济拮据而数次面临学校倒闭的危机。经过艰苦努力,玛瓦·柯林斯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今,美国有很多州都相继创建了玛瓦·柯林斯学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也都蜂拥前往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

笔者认为,玛瓦·柯林斯的教育实践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理论的一种修正,即错过了儿童期,教育工作者依然可以让青少年“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依然可以让“懒惰和散漫”的孩子发生改变。但前提是,必须有像玛瓦·柯林斯那样的教师,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

也许有教师会说,玛瓦·柯林斯只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成功,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持有这种想法的教师还真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历史的真相是:第一,教育这些流浪街头的孩子并不是玛瓦·柯林斯的“本职工作”。她本来在“一家资产数十亿、人人都可能获得巨额财富的集团”工作,大可以过很安逸的日子。第二,在取得成功后,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誉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奇迹的地方。

行文至此,如何破解“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是不是有了答案了呢?

如果抱怨职业学校生源不好,想想玛瓦·柯林斯教室里那些“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吧!如果抱怨学生不愿意学习,想想玛瓦·柯林斯所做的努力吧!如果有像玛瓦·柯林斯那样因眷恋课堂而拒绝“出任教育部长”的情怀和境界,我们还会拿“苏霍姆林斯基难题”作为我们的说辞吗?

“玛瓦·柯林斯”就在我们身边

在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渴望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渴望像玛瓦·柯林斯那样在平凡的课堂上“创造奇迹”。事实上,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陶行知精神”的教育者以及“玛瓦·柯林斯式”的教师是大有人在的。他们在教书育人的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乐于奉献,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继续推论下去,那么,有什么样的教师发展环境和教师培养机制,就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因此,为了让具有“陶行知精神”的教育者和“玛瓦·柯林斯式”的教师尽快“冒出来”,继而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环境。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职业院校的“放管服”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而激发办学活力。二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谋划好学校未来发展,把心静下来。三是职业院校教师要专注教学,心无旁骛,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做学生成才、成人、成长、成功的引路人。四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表彰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让他们的成长历程、先进事迹和教育成果激励更多的教师跨进优秀行列。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营造有利于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就一定会有一大批“玛瓦·柯林斯式”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这样的优秀教师也一定会像玛瓦·柯林斯那样,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创造出“奇迹”。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柯林斯林斯基苏霍姆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良心手术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NEW WORDS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