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淦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具有重要意义。其功能和社会价值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但现阶段我国的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已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老年教育的优势资源稀缺,且都集中于各地省市一级的老年大学。省市老年大学教学环境优越,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相对规范,普遍存在供不应求、“一位难求”现象[1]。而在乡镇、农村一级,老年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资源落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致使农村老年人的各种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近年来,农村老年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投入不足、办学经费没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而制约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观点已达成共识[2],因而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的投入保障,建设多元供给主体,鼓励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及发展远程教育成为其应对之策。但是,除了供给因素之外,作为教育主体的农村老人,对于老年教育的认知与需求同样影响老年教育的发展。从需求侧的视角切入,解释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困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年教育与农村老人两者之间的关联,以便作出更客观全面的应对之策,真正建立起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此,课题组成员于2017年9月分别对各自家乡莆田、福州、泉州三地的农村老人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以自身认识或亲友介绍的方式使用家乡话与老人进行两个小时以上的访谈了解,课题组共访谈16位60岁以上的农村户籍老人,并分别以A1-A16作为个案编码并记录详细的访谈内容,以了解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老年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其教育目的并不像高等教育以培养市场就业为目标,只是增加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途径,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教育也属于志愿性教育,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强制性,只是丰富老年生活的个体性追求。我国在1983年才在山东省创立第一所老年大学,虽然老年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老年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不及学历教育,老人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当被问及什么是老年教育时,被访者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日制的学校教育,需要文化基础的教育。“我没有听过老年教育,不懂在哪里可以接受老年教育,要上几年才可以毕业,那像我这样没上过学的会不会听得懂,我一点文化基础都没有。”(A5,莆田,62岁);“老年教育啊,是不是也要像我孙子一样,天天背着书包到学校上课啊,那我要不要和孙子一样也要做作业啊?”(A13,泉州,61岁)。老人这种对教育的认知来自于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老人把老年教育定位为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在教育场所上,主要把老年教育定位在固定的学校、班级等场所;在教育频度上,认为需要一周学习五天;在教育方式上,认为需要教师讲授,自己也要完成作业等。
访谈者通过讲解的方式向访谈老人介绍了老年教育与青少年学历教育的不同,重点介绍了老年教育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形式的灵活性,还简要介绍了省市一级老年大学的发展状况。在老人对老年教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再次询问老人对老年教育的参与状况与需求状况时(如表1),发现16位访谈对象中参加过老年教育的只有3人,另外13人从未参加过。“如果政府要补助我们学习的话,还不如增加我们的新农保,我们年轻时积攒的一些钱都拿来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了,现在老了去打工也没人要,只能偶尔打零工,收入少也不稳定。”(A6,福州,67岁);“我家年轻人为生计都在外地打工,就留我这个老太婆一个人在家,还好有亲人邻居可以照应,但还是有很多不方便,对学习教育我从没想过,也不需要。”(A9,莆田,70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目前,新农保还无法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且福建人多地少,也无法依靠土地收入获得保障。在访谈中也发现,老人在身体允许的基础上也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一般通过农业劳动和打工等来满足自身经济需要。对于一个理性的个体来说,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其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越是生活必需品,他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反之,其行动结果越是没有价值或不是生活迫切需要的,他就越不可能进行这类行动[3]。因而农村老人在经济需要还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教育学习的需求较少或根本无暇想起,甚至认为老年教育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且社会继续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在生命早期阶段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支配着老年人的生活和活动[4]。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也验证着社会继续理论,农村老人延续着原来的劳动参与、闲暇时观看电视、串门等生活和休闲方式。老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其在未成年和成年时期形成的性格和爱好将继续影响。
在理解了老年教育的概念后,A1、A4、A12有谈到参加过老年教育,主要到镇会议室或老年协会中心参加过时政、保健类讲座或观看视频。“上次村干部和农年协会人员有动员我参加一个健康讲座,碍于村干部的面子就到协会中心听了,是有些收获,但我觉得那些内容我都懂,因为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健康之路》节目。”(A12,福州,63岁);“我到过镇会议室学习过,第一次见到镇里面的大人物,让我很兴奋。学习的内容是关于时政视频,时政我还是热衷关注的,经常看电视都会了解到。”(A1,泉州,63岁)。我国老年教育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老年教育建设相对滞后,学习内容主要以时政法规、保健知识类为主,课程内容匮乏,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多样化需求[5]。学习形式主要包括知识讲座、组织收看视频等,教学形式单一。农村老年教育的开课频率低,教育供给系统性、持续性不强,老人无法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知[6]。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使老年教育缺乏优势,电视等媒介对老年教育产生了替代效应,成为农村老人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还有增加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实现“老有所乐”功能,但在访谈中也发现农村老人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人际交往频繁,邻里互动多,经常会和较多人在一起聊天、打牌等,并不需要通过老年教育获得满足。
表1 访谈老人的基本情况对老年教育的需求状况
农村老人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普遍存在“一次性教育”思想[7],认为教育专属于儿童青少年,是为其成年后提供好职业和更大成就的基础。在通过调查员的讲解后,老人仍会把教育看得神圣、高不可及,对老年教育产生畏惧心理,并对参与老年教育心存顾虑,害怕遭人非议和取笑。“我们农村人身上都沾满土,手指都粗糙僵硬的人拿不了笔的,我是没有那种命了,高攀不上。”(A3,莆田,72岁);“那是城里人、有知识的人可以参与的,像我这样名字都不会写、普通话都听不来的农村老人再学习,会被人取笑的,农村人乡里乡亲都认识,很会说闲话的。”(A14,福州,72岁)。农村老人在生命历程中很少或从未接受过教育,对教育存在过分仰视的心理,也增加了老人在学习教育方面的自卑心理,产生对学习消极的自我认知,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又会在农村熟人社会中被放大,从而抑制了对老年教育的需求。
通过访谈者的讲解,老人在了解了老年教育的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后,再问及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发现老年人更热衷于对实用技能型的学习,老人们表达了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普通话、广场舞、农村养殖科技、育儿新知识、再就业培训等的需求。“如果真可以学习的话,我想学听普通话,不然真的像哑巴,农村人闲的时候都在家看电视,我听不懂普通话,连电视上很多剧情都看不懂,而且现在我们的孙子辈都不会讲本地话,只会普通话,都不能很好地沟通。”(A9,莆田,70岁);“我现在家里有养几头猪,就是想了解更专业的喂养方式、疾病的防治等,如果我想养多一些猪的话,有没有相关的补助政策。”(A4,泉州,64岁);“现在种田只能自足,没有钱赚的,我又没有技术,如果可以学些适合老年人的技术,赚点零花钱那就太好了。”(A5,福州,62岁)。
访谈中也发现,农村老人更愿意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相关学习活动以及偏好自发组织的小规模的教学形式。“之前我们村的一个老人参加健康讲座,被骗买了很多没用的产品,所以如果要学习的话,还希望由政府部门组织,并提供免费的学习,如果要收费的话,我相信应该我们农民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的。”(A8,福州,65岁)。“我们自然村有个教幼儿园的老师之前会教我们跳广场舞,差不多十几个人,就在我们家门口,十几个人也都是邻居,住得近,我觉得这种教学形式挺好的。”(A2,泉州,65岁)。
老年教育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这一需求前首先要以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为前提,而生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以一定的物质金钱作为保障。我国目前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有很大的差距,偏低的养老金远远不够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农村老人还需参加农业劳动或打工来维持自身的生理需求,因而建议我国在已连续14年增加企业员工退休工资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增加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老人下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经济保障。当然,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即就全民普及。建议可以先让一部分已有经济保障、有教育需求的农村老人先接受老年教育,并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
农村老人对教育还固守一次性教育的思维,没秉持终身教育理念。因而应发挥各方合力,特别是镇、村、老年协会的作用,宣传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省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成就等,重塑老年人的教育观念,改变老人对老年教育的认知。针对农村老人的学习畏惧心理,应在教学开展中,通过熟人教学、鼓励支持的教学环境,以降低老人的学习焦虑;坚持简单、实用、兴趣的原则[8],通过小班教学、重复性教学、手把手教学等形式树立老年人的学习信心,让老年学习有收获、有成就。
农村老年协会作为基层老年群众自治组织,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是其主要作用之一,老年协会在老年教育中可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与镇、村及市县老年学校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也可寻求本村企业家、行业专家、退休者等爱心人士的关注和资助,共同解决农村老年教育在师资、经费、场地中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老年协会也可以做相关的调查研究,把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学习成效等反馈给教育者,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和内容。
通过访谈发现,农村老人除了对老年学校、讲座等教学形式的认可外,更多的老人表达了对熟人学习小团体学习形式的偏好,这种由有共同学习需求和爱好的老年人自行组建的学习团体更容易形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克服老年人的学习畏惧心理。而且小团体易于组织,同伴之间可以互相发挥各自的人力优势来担任讲师,取长补短,也可根据团体中的人力资源决定其开设的课程。通过这种自发性的老年互助式学习形式,老人可以满足学习普通话、写字、农业养殖技术、保健、广场舞、吹拉弹唱等多样化需求,以满足实际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