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成,孔祥华,云 亮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继2015年教育部提出,在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后,2017年教育部再次提出,全面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重点工作和工作要求。随着教育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有关文件的相继出台,试点和非试点院校都已经着手进行实施,但“诊改工作如何着手”“诊改工作如何与学校日常工作有效接轨”等工作仍在探索中推进。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在实施诊改工作时,“目标链”的打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跳一跳摸得着”,“标准链”制定是否科学有效,能够起到检查监督和促进提高的双重作用,将成为诊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两个关键因素。目标的设立是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起点,“目标从哪里来”“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工作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在制定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和实施诊改时,讲究“目标链”的构成。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学校自身“目标链”的源头应是学校的五年总体规划,它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以及未来五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施的具体路径。在总体规划下一定要有子规划的有效支撑,子规划中应该包含党团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科研工作规划等(见图1)。与学校的总体规划相呼应,各部门和系部的规划来源于学院总体规划,但又应当超越学院总体规划,以更高的目标标准加以促进和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从逻辑关系上讲,总体目标是子目标的指导,但总体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于每一个子目标的有效达成,依托于学校各部门和系部目标的具体实施。理清“源”和“流”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目标,使目标能够指引学校的各项工作。
图1 学院“目标链”的构成
按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架构设计,目标的设置应该对应“五纵五横”的架构设计,尤其是满足作为五方主体的“五个横向层面”的需要。基于此,五个层面具体目标的建立与实施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目标来源于规划,但不是从规划中简单剥离,需要进一步分解、设计、具体化。我院以学院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科学规划五年中每一年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按年度制定每年工作要点,将工作要点与部门职级紧密衔接,保证重点工作落实有“归口”。为了保障工作目标能够达成,学院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将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到每月,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使之构成完整的“目标链”。
“目标链”的建立应该紧紧依托“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主体进行,并且五个层面的目标之间应该相互支撑、有机结合。例如,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层面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应该形成有机整体,整体形成后其效果的呈现则有赖于个体目标的达成。简单说,就是每名教师如果都能够完成个人目标,其对专业建设的贡献和学院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极大的助力。
“目标链”建立的核心是目标构成的设计。一个综合性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内容的,应该能够准确反映、衡量目标主体的核心特征。以专业为例,凡是专业建设的各项要素均应该设立发展目标,但现实是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要素都进行定量。我们只是选取能够反映专业状态的基本要素、核心要素进行设计,这就是目标构成问题。目标构成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目标链”的建立是否准确,关系到被考核主体的发展状态能否被清晰、全面反映。
目标不是既定不变的,需要适时修正。学校的发展需要加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职业院校迅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不断审视目标,结合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周期性的自检,查找不足,分析原因,修正目标。我院根据双高建设需要,对于五年规划重新梳理和诊断,从“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和“深化办学改革”两个方面重新修订了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清单任务”月推进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高效落实。
目标落实需要载体,强化载体质量意识。诊改工作的目标载体如果细分起来有很多,学校、部门、教职员工在“目标链”中都是载体。学院诊改工作刚开始时,部分部门和个人简单地将诊改工作理解为工作量的增加,对诊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排斥心理。不带动不前进、不督促不行动的怠惰情绪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的节奏,导致目标没办法落实、工作缺乏质量保证。随着诊改工作的逐步深入,诊改的效果已开始逐渐显现,教职工个体参与诊改工作的热情日益提高,诊改工作从个人到部门到学校的载体在逐步被夯实。我院诊改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于“智慧校园”的建设快速推进,教职工已经开始品尝到数据统计、信息反馈、优化办事流程等一系列工作质量提升带来的利好,学院信息化工作载体进一步得到加强。
标准是衡量目标的标尺,是目标的具象体现。建立和目标相契合的标准是目标设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有“目标链”,也就一定有“标准链”,“标准链”必须呼应“目标链”。
目标要起到过程激励的作用,建立“踮脚可触”的标准就是必然选择。标准的高与低存在着辩证关系,支撑发展目标的标准相对于现状是高出一截的,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相对于某一层面的发展目标,标准守住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但向上提升创新又不受限制。“目标”与“标准”互为依存的同时,每一个新轮次的诊改工作开始前应该结合过去一轮诊改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新一轮诊改的“标准”进行动态化的设计,使“标准”的有效性和促进性得以保持。同时,还要注意学校全员的“标准”动态意识引导,避免在诊改的过程中“标准”不变“目标”变的情况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诊改工作刚开始时,一些部门为了避免自己工作“太累”,将标准设在最低标准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经历一轮诊改后,这些部门就会发现自己目标设定过低,没有发展动力。停滞不前就是落后,一旦与其他部门开始有差距,部门的领导就会有明显的对比和感知,此时内生动力的作用就会显现,促使这些部门进行真正的自我诊改,更加客观的制定标准。
实际运行中,每个高职院校都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等,打造符合自身“品牌”和“特色”的标准。我院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均建立相应标准,使之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和客观实际。学院各部门制定岗位工作标准,使每个具体化工作都有量化标准,经过三轮修改使每个标准都具有可行性和可考核;专业、课程层面建立符合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需求的最低标准(见表1,表2),使全校专业、课程建设有章可循;教师、学生层面建立与校训相呼应的“德”“能”“知”“行”四个维度的标准(见图2,图3),使教师、学生以标准作为衡量尺子查找自身不足,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一种赶超氛围。
表1 专业教学标准要求
表2 课程标准
图2 教师发展标准
图3 学生发展标准
我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目标制定情况,自我确立标准。自我确立标准的前提是对现状、目标以及发展能力有精准分析和科学预测,对资源调配有足够的把控能力,更多地体现了发展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共”(共创、共治、共享)理念,构成我院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标准的实施使学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院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量化标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提前预警,避免工作出现失误或产生质量事故。双高建设过程中,标准的实施可以使具体工作有责任人、完成时限、完成效果,使每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不会因个体因素影响局部,进而影响全局。标准的落地与实施改进,促进了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目标任务的落脚点是“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充分结合学院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准确判断院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阶段性发展需求,找准诊改的起点,进而打造科学的“目标链”与合理的“标准链”。正如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教授所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职业院校仍然需要树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标准,打造网络结构、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的“目标链(体系)”和“标准链(体系)”,找准诊改工作的起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