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 刘佳佳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视角,梳理了职业资格认证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现状,力争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探索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影响的“职业性”因素,以期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资格认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2-0078-02
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1]。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存在与学硕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3],无法充分体现专业性和职业取向。近年来,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已涵盖我国大部分行业,其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要求更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如何将职业资格认证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一、职业资格认证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现状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授予与人才目录》(2011年版,2015年增补)的40个专业学位类别中,专硕培养与职业资格衔接最成功的案例是建筑学专业学位与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的互通。具体的做法是采用注册建筑师制度模式,制定严格的执业准入要求,组建评估委员会开展建筑学专业评估认证工作,通过评估委员会审核的培养单位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正式发函通知培养单位可授予建筑学专业学位[4]。同时,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与中、英、美、加、澳、墨、韩的建筑学专业评估认证机构共同签署了《堪培拉协议》,标志着我国的建筑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4]。
40个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应用统计等29种专业类别明确提出要与职业资格衔接,翻译等11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虽未明确提出与职业资格衔接的具体要求,但在现实中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衔接。
梳理4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情况,其中金融等34个专业类别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类别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准入门槛、认证方式、级别等方面有相对明确的规定。而个别专业类别虽具有较强的职业专属特征,如农业、警务、军事、公共管理、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但却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资格衔接则无从下手。
总结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存在如下方面困难:一是行政程序不通畅;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质量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个别行业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四是职业资格体系不完善。
二、职业资格认证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发
(一)构建具有特定职业特性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环节
职业资格认证中,很多对认证准入门槛的要求是具有一定期限以上的本行业工作经验,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资格要求“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二年以上的”,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硕士报考条件中,要求“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两年以上者”。因此,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环节,强调生源的职业背景是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第一步。
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都是带着亟待解决的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继续深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选题均来源于企业,契合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此类学生对本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性要求理解得更透彻,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更清晰的目标和定位,这类学生对应届本科生生源的职业性培养也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制定职业资格认证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条件纳入学位授予的审核标准中。
1.课程体系。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方式相应考核,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完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培养职业道德,如工程类别可将职业道德课程《工程伦理》纳入课程设置。
2.学分互认。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可帮助研究生具备可参加国际、国内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条件,通过与相关组织或部门沟通、申请,有望未来能够豁免相应的考试科目。另一方面,若在校研究生通过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养单位可对相应考试课程进行学分免修處理。
3.专业实践。设置专业实践学分,将硕士专业实践与职业训练相结合,建立政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设立由企业提出的订单式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满足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要求,使学生同时获取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双重经验。
(三)提升研究生导师职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职业素养和指导能力,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性”的关键。
1.职业素养。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操守、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自身要遵守特定行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具有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将此职业观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2.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经验。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参与过国家或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或课题,有解决行业企业较为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能够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导师对本行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态有较深地了解,具有较丰富的相关行业实践经验,对硕士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能给予很好的引导。
3.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建立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导师队伍,校企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侧重于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深度合作,广泛收集本专业学位的行业需求,不断丰富、提高理论知识,针对企业技术需求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
(四)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1.构建实践创新能力激励机制。培养单位应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成果作专门要求,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申请发明专利,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等,以获得实践与创新能力成果作为申请专业学位的条件之一。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实施办法进行审定,对评价结果监督。也可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专项奖学金,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具有实践创新活力的研究生在入职后,会更快适应职场,具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2.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社团。培养单位可根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和专业特点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社团,将日常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制定目标、拟定计划,实践过程可与行业企业对接,邀请有经验的研究生导师或导师团队参与指导,培养单位对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社团活动给予有针对性地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事部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人职发[1995]6号)[EB/OL].人事部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18576613.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
[3]邱冬阳,等.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機制设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75-80.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教育培训处.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实现国际互认——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国际互认协议在堪培拉签署[J].建筑,2008,(16):79.
Inspirational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ZHANG Yue1,LIU Jia-jia2
(1.Graduate School,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2.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unit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strives to explore the "occup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all aspect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Key words: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master's degree;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