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海门市中医院,江苏 海门 226100)
非瓣膜病性房颤在老年人群十分常见,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会使卒中出现率显著增加[1]。特别是超过80岁的患者,疾病出现率达到34%左右。非瓣膜病性房颤生理病理机制引发心房内血流缓慢或心房扩大,所以,导致局部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心房腹壁有血栓产生[2]。现阶段,临床通常选择抗凝药物治疗,对栓塞的出现有效预防。为了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这一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并对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于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全部患者都通过心脏彩超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等确诊;并将存在抗凝禁忌者、瓣膜性心脏病者以及其他可逆性房颤者等充分排除。并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对比组25例患者中,有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5.45±10.53)岁。实验组25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7例,年龄66-86岁,平均年龄(75.54±10.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等资料的处理上没有明显不同(P>0.05)。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都进行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检查。基于此,对比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每天选择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治疗,每天一次;每天选择75mg氯吡格雷治(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疗,每天一次,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对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监测。持续治疗6个月。实验组采用华法林(Orion Corporation Orion Pharma, 注 册 证 号H20171095)抗凝治疗,治疗前后均对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监测,首次使用量2.5mg,每天一次,每次增加或减少0.625mg,按照我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流程(2012年)对凝血功能与华法林剂量进行监测与调整,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于2.0-3.0范围内,平均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为(2.68±1.01)mg,倘若患者有出血等情况,需马上对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进行监测,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持续治疗6个月。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塞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出血率(包括消化道、皮下以及鼻腔黏膜)
所有研究数据均借助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如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出血率)选择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不良事件出现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4%;对比组不良事件出现7例,为2例缺血性卒中、3例外周动脉栓塞、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28%,对比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实验组高(P<0.05)。详见表1。
实验组出血部位为1例皮下、1例鼻腔黏膜,出血率8%;对比组出血部位为6例消化道、1例皮下、1例鼻腔黏膜,出血率32%,对比组出血率比实验组高(P<0.05)。详见表 2。
表1 不良事件发生率[n(%)]
表2 出血率[n(%)]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产生和缺血性栓塞事件的出现有直接联系。房颤出现时,心房收缩功能不明显,心室充盈未能有效完成,心室率异常,会出现缓慢性心律或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的出现或者加重,血流流变学引发心房血液瘀滞与涡流,心房腹壁很容易产生血栓,如果栓子脱落会导致全身动脉栓塞事件的出现[3]。所以,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对心率或心室率恢复有效控制、改善心功能以及抗凝治疗等,进而使心房较稳定,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水平。因此,科学应用抗凝药物可对并发症的出现有效控制,还可以使致死率有效降低[4]。
华法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均数传统抗栓药物,通过临床实践显示: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有一定抗栓效果,特别是华法林,其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自身没有抗凝效果,但能够对维生素K产生抑制效果,对和凝血因素在肝脏内合成有阻碍效果,对血凝情况有效控制[5]。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比,华法林在对脑卒中的抗凝治疗中效果更明显,但华法林抗凝治疗仅具有预防血栓出现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不能使房颤根治。临床长时间大量应用华法林,会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坐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对其抗凝强度严格控制[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与对比组的28%相比较低;实验组出血率8%,与对比组的32%相比较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效果较好,可使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出血率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