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石家庄铁道大学
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新艺术的追求陷入迷茫,人们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发展利益,忽视对实质性事物的追求。作为生活中必要的审美元素,笔墨能够展现人们内心的强烈体验感。从学院派到书画领域从业者的探究层面上,对其的解读大相径庭。
笔者不知艺术鉴赏的变化是时代大势所趋还是受其他原因影响,年龄的界定在艺术欣赏方面受到了限制。如何追求艺术的全面发展呢?这一命题的答案并不固定,它蕴含在每个人在追求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所拥有的理解性和感悟性,不能以某个人的观点去品评艺术的完整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事物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新艺术的追求陷入迷茫。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得到了信息的便捷,却失去了更多传统文化,网络扼杀了人们天性的释放,给予人们瞬间记录的优势,为更多、更完美的创作提供更真实的依据。
从当代中国画发展格局来看,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融合西方艺术观念形式,东西方绘画艺术交融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徐悲鸿、林风眠等一些中国画激进者最大的贡献在于敢于在传统笔墨提炼中融合新思维和新的行为艺术,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提供机遇,完成了中国绘画从传统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并赋予了当代中国画全新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以现代“中国画教学”(人物画)为例,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以西洋素描、速写为基础。如今,中国画教学模式长期依赖西方画法,使其在造型准则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绘画介入的多少,着手者运用的多少,取舍的多少,对于中国画的画面表现力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要求作画者要真诚面对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现实生活,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艺术创作中。在中国本土艺术受到剧烈冲击的情况下,很多人不能从美术的出发点去理解美术,脱离了从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写意对于作画者的情感发泄没有束缚性,作画者在作画时不能犹豫,落笔应稳准狠,同时兼顾形体与墨色,要求绘画者具有超越常人的思维控制能力。对于中国写意画而言,笔墨的领悟能力需要作画者把握机会和灵感的闪现,临摹与基本功练习只能增加对画面的认识,自身的感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才最为关键。落笔只能看得三分,笔落画千方得七分。时代造就了艺术变革,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基准。对于人物画来说,正如蒋兆和先生的一生,一只秃笔,一碗苦茶,一种现实主义的生活追求,一种立足于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创作理念,从而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也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说:“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有大成就。”蒋先生在人物画的笔墨中蕴含着一番常人无法寻味的内涵,这是一种灵魂上的升华。他将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的追求,奉献在劳苦大众的身后。蒋先生对传统艺术的取舍,在新概念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自我表现的狂潮中应运而生。蒋先生画作的孤傲情节促使他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素养与艺术的升华。
在艰辛的创作道路上,一些作画者不免感到迷茫,不知道将以何种审美理想完成手中剩余的白宣。久而久之,作画者对于纸的情感越来越浓郁,越来越珍惜,一张纸的生命力需要作画者以最好的表现力去延续。作画者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完美结合笔、墨、纸、水、色,将这些元素集聚在纸面上,焕发新的生命力。上文所及,对蒋兆和先生的笔墨浅谈,是对共同的艺术表现理念的抒发,蒋先生具有时代所赋予的笔墨节点,处在时代的巅峰地位。
虽常以古法正其身,但前人的精、气、神、学、养都是现代人所不能比及的。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中国写意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在艺术创作时,作画者要有足够的胆量,要敢于开拓创新。绘画最精要的地方在于作品要具有灵魂,要凝聚创作者的精神感受,以此为基础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写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