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微 南军 崔崇威 连洋 袁一星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向国际化进军。该文对比了欧美国家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注重提升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人才为目标,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设高校教师国际化师资队伍,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人才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c)-0221-02
1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世界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竞争加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向国际化进军。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赴发达国家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据统计,2016—2017学年,在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达107万人,比上一学年增加3.4%,中国留学人数连续8年位居留美生源国榜首。2016年,德国大学留学生约为34万人,其中中国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在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展备受重视,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更推进了国际人才的流动性。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保障基础,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智慧聚集地。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提供国家经济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的主渠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为突出,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人才培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重视。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将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体系之内。
2 欧美国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以及欧洲各国为研究对象,研究工程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标,强调人文数理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注重文理交融、理工渗透、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和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教授学术课题和科研项目,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工程实践训练、社会实践调研等。美国高校的高等工程教育与继续工程教育互为补充,因此学校本科阶段的工程教育只需要完成工程人才雏形的培养和塑造。
德国高校的工程教育系统较为发达,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科领域内知识面较宽、实用性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向实际工程和工业生产技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培养“成品”工程师,在课程体系设置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一体化,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奠定基础。注重工程师的基本实践训练,将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紧密相连,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从业资格的高素质工程师。
英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英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支持,英国很多工程类大学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例如,在大学内部成立工程中心以方便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英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多样化和个性化,工程教育的课程没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分别,每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定都是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的。英国本科阶段的工程师培养一般只有3年的时间,学生毕业以后还需要在工程岗位上锻炼几年才能成为合格的工程师。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高等工程人才培养都注重提高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设置的课程覆盖面宽,涵盖多学科的知识。重视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项目以及企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培养的工程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提高工程师的职业适应能力。
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
中国是世界工程教育的第一大国,中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稳居世界首位,数量比欧美等国高出3~5倍。伴随“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面向国际化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这也是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笔者一直奋战在工科教学一线,对于面向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强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格局,推陈出新,探索独具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模式、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等。通过企业深度参与本科生培养过程,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遴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聘请在企业中资深专家为学生授课,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交流机会,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为使学生成为具有工程领导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创造环境。
第二,推进工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面向国际化培养的工程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同时要注重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師,鼓励开设“高水平国际共建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在本科期间,获得了作为交换生到美国学习一年的机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均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在笔者的双语课堂上,有来自英国、俄罗斯和泰国的留学生,来哈工大接受工程教育。笔者也经常会收到来自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尼泊尔等国家的学生,申请来读研究生。笔者认为吸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来华学习,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既可以传播中国的文化,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叉融合,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互为补充。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通过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中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工程人才提供平台,锻炼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步建设高校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学生,为国家输出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哲,宋丹.历史回眸与趋向研判: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文献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30-34.
[2]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 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4] 丁雅诵,赵婀娜.我国工程教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N].人民日报,2018-0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