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019-04-10 23:58陈诗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图文言文人文

陈诗梅

还原思维,是指思维的可视化应用,可直观性地把课堂教学中思辨性的处理对象推导性地图像化[1],是以思维流量为基础的语文课堂模型中还原要素的第三种形态,可以以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形式呈现[2]。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较为紧迫的问题:思维方式的探索较为浅显,字词落实过度侧重,这些分离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导致了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人文课堂也未能得到实践[3][4][5]。程红兵老师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的报告中表明:文化因子的缺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进一步强调:要在文言文中探讨文章逻辑以及作者思维脉络、文言文之“所言志、所载物”[6]。笔者认为这些都给我们极度阐明了生命、文化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結合王荣生教授、程红兵老师和杨金锋老师[7]的指导,笔者以高中语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为例,探讨课堂模型中还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还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在赫尔巴特看来,是一种对事物持有较高注意力的积极自主的心理状态。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把兴趣投放到教育领域进行论述,并表明这种自主性心理活动可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8]。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的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和课文注释用简笔画画出褒禅山的整体布局。在教学实况中,学生跃跃欲试,在一番兴致勃勃的景象后,一张张褒禅山整体布局图逐渐生成。笔者从中挑选出一幅并投放到白板上,让学生判断正误偏妥,从文本出发寻找依据(如下图)。

为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探究错误时的“热闹”场景,截取教学实录如下:

生A:华山洞和碑中间应该加上距离,这样更准确!

师:为什么这么说?你的根据在哪?

生A:文中第一段的第三行说了“距洞百余步”,这个是距离,应该准确画上去!

生B(忙接话):是的!而且他也把碑给画错了!

师:哦?你说“曰‘花山”的这个碑画错了?哪里错了?

生B:是这个碑放置的方式错了,应该倒在地上的。

师:那你怎么知道这个碑应该倒在地上而不是立着呢?

生B:原文中说了“有碑仆道”,“仆道”是“仆于道”的省略,就是倒在路旁的意思。

师:依据找得非常精确,修正这两个地方就是准确的布局图了吗?同学们!

生C(随即应声):不!我觉得书中说的“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并没有画出来。

……

在学生积极发表己见并主动修正后,整幅布局图被重新构画了出来(如下图)。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还原思维使思维以简笔画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原了作者王安石眼中的褒禅山,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构造“初级”桥梁,即实现从作者经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认知。实际课堂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与兴趣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乏味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正如魏开军老师所说,学生自主参与度的提高,催生了灵魂的躁动[9]。

二、还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在《为一所理想的学校而来》一文中,程红兵老师强调: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文章的生成,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10]。因此,与以往对《游褒禅山记》逻辑关系囫囵吞枣式的处理方式不同,笔者以该指引为导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着力于作者情感、思维的再现。在处理《游褒禅山记》的一个教学环节时,采用思维导图来还原作者的逻辑思维和情感内涵。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生成组内独有的思维导图,笔者从中挑选第三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如下图:

第三小组的作品一经展示,便引发了课堂上有秩的“激烈”讨论,请看如下截取的教学实录:

师(指着白板上画出的思维导图):同学们,你们对第三小组成员们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生D(高举手臂):我们组员一致认为这三个要素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

师:哦?那你们小组能给他们提供一下修改意见吗?

生E:他们基本上给出了作者思维内涵的基本要素,但是逻辑关系并不明确,在导图上并没有成功标明出来。

师:你说逻辑关系并不明确,那应该明确哪些逻辑关系呢?

生E:文章中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把“志”放在“力、物”的前面述说,而且后面还说到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很明显“至”在作者的心里是可以让自己感到“无悔”的存在。

师:有道理。

……

阅读文章并细看思维导图不难发现,第三小组对作者思维的推敲存有一定的问题,对“志、力、物”三者的逻辑关系尚不明确。在实际课堂上,第三小组的成员们在课堂师生讨论中深受启发,多次显沉思状。第三小组的一名成员最后走上讲台把白板上的图修改成了惊讶四座的电路状思维导图,搏得了学生自发响起的掌声。在此次还原思维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辨析讨论的过程中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深化了思维的思考,不断涌现的思维流量促使了还原思维创新之举的实现——“电路图”的生成。

三、还原思维,构筑人文课堂

笔者在探寻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尝试构筑人文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持枯燥乏味的固化观念。生动活泼且有深度的人文课堂让学生与文章碰撞出激情,让学生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从中感悟人生之道。人文课堂构建的过程是语文人格教育的过程,程红兵老师强调,这具有师生共同创造生命的意义[11]。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笔者上述进行的还原思维教学中,需要修正的错误都在课堂的整体气氛中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了,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课堂,都切身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开发、形成了个人情感感悟。黄慧敏[12]、林培斌[13]认为,注重思维的交流可引发个人感悟的生成,继而打造一个精彩的新时代人文化课堂。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為还原思维实为可贵地给人文课堂带来了创新因子,在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思维探讨能活跃思维,打破固化模式,催生学生的思维创新之花。

四、总结

笔者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中,把语文课堂模型提出的还原思维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表明,把还原思维以简笔画、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形式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整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氛围影响下,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衔接被构造出来,促使了学生主动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情感内涵,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的人文构建。

参考文献:

[1][10]程红兵.为一所理想的学校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程红兵.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6]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9]魏开军.高中文言文教学“怎么教”的探究与实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7).

[4]康存.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谈文言文生活化教学趋向[J].中学语文.2012(30).

[5]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7]杨金锋.在还原思维中提高思维的品质——以《醉翁亭记》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32).

[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黄慧敏.构建人文课堂,焕发语文魅力[J].教育艺术.2016(03).

[13]林培斌.构建人文课堂、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探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

猜你喜欢
导图文言文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第6章 一次函数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