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父视角探析《台阶》中人性之

2019-04-10 23:58悲黄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青石板台阶精神

悲黄宇

《台阶》作为一篇经典文章被重新安排编写进了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导语是想告诉读者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新教材倡导由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模式,所以通过前两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阿长”和“老王”两个小人物的光辉品质,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时代背景因素。而今在学习《台阶》时,引导学生学习“父亲”优秀的精神品质无可厚非。加之中国传统是父权制社会,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便具有“尊父”“崇父”“赞父”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大多是高大的、光辉的。但是温儒敏先生曾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几个要素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目前语文课堂所严重缺少的。新课标也越来越重视考逻辑思辨能力,这对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缺少思维训练(尤其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状况,会有一个大的冲击。所以在教学《台阶》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我选择了一种新的视角进入文本即审父视角,通过审父视角切入文章,不仅可以捕获到父亲形象,更可以独创性的探析文章深刻的主题意蕴。

《台阶》叙述了一位农村父亲为了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屋而终日劳作、奋斗一生的故事。在文章中,留给读者印象最深、使读者最为震撼的莫过于父亲艰辛的劳动,而劳动背后彰显的是父亲旺盛的生命力。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隐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彰显父亲伟大形象。尤其是第28段中“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一句用了一个比喻,将父亲古铜色的脸比作青石板。是啊,我不由得发现,父亲的一生不就像那门口台阶上的那三块青石板吗?孩童时期,我在青石板上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青石板承载着我的童年,青石板也象征父爱,在父亲的庇佑下我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父亲的辛勤劳作才有了母亲陪伴我的快乐童年。我感谢伟大的父亲如青石板一般为家庭付出一切,奉献终生,为我创造生活,有了他的辛劳,家庭稳定,我得以长大成人。三级青石板台阶是父亲青壮年时期生命的写照,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新台阶也象征了父亲用自己的力量作为基石奠基家庭的高度,父亲就像那青石板,时光流逝,青石板上那深深的凹凼正像是父亲的皱纹如沟壑纵横。父亲经历风霜雨雪却仍然保持着自然质朴。父亲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激励着我,奠基我的人生之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之美,不禁为父亲生命之歌赞颂。可谓青石匆匆凹凼深,岁月默默永留存。

从上文分析可见一位勤劳、朴实、坚韧、执着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也就是文章主题的第一层意蕴。但是作者曾经向我们谈起一个秘密:“为了逃离父亲,我想着我赶快走,当时生活在农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还有一条路是什么,只有参军……”从作者的自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崇父,而是以一种逃离的姿态想要挣脱。因为作者童年是懦弱的,与父亲缺少沟通,缺少父亲对他的陪伴,面对严厉、粗暴的父亲,作者与父亲之间并没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在《台阶》这篇小说中,作者一直暗含着审父视角在叙事。通过审父视角更好的探讨了父亲辛辛苦苦一辈子达成所愿建造了有九级台阶的新房,为什么结局却充满凄凉悲伤的氛围?

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因为终于如愿以偿而感到满足,在放鞭炮时,父亲不敢放,一个“居然”写出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距离,也暗示了父亲的卑微心理;热闹的场景下父亲的动作描写是“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父亲以一种手足无措的姿态“站”在人群之中,显得尴尬而格格不入,其实父亲已经站不起来了,多年的超负荷劳作早已压弯了他的脊背,他甚至不敢自豪的抬头直视自己的劳动果实,只是“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父亲的窘态揭露了父亲的无奈、矛盾、尴尬。以前父亲坐在三级青石板的台阶上是很舒服的,但是现在他却觉得不自在,不自觉的一级一级的往下“挪”,“挪”这一动词刻画了父亲坐在九级台阶上的不适与复杂心理。

至此,作者始终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把父亲的故事娓娓道来,直到曾经体格健硕的父亲挑水上新台阶时闪了腰,作者将父亲古铜色的脸比作了青石板,同样的比喻,浅层看出父亲的伟大,深层却挖掘出父亲的悲哀。水滴石穿,岁月有痕,青石板受时光打磨,凹凼已深,正像是父亲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原来那彩色的画面现在只剩灰白的印记,父亲不由得发问:“这人怎么了?”父亲在问自己、问“我”、问读者、问社会、问时代、问人生,为什么辛劳一生却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父亲问的并不是“我怎么了”,而是“人怎么了”。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到社会。“站在儿子的立场审父,就是从根本上审问人的自我,审问父子嬗递而成的人类存在无尽的循环史。”[1]审父,是作者对父亲的精神世界进行审视,对父亲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意图消除父辈的精神焦虑,打开读者的精神世界,但是作者在“审父”之中,又触碰到更多更深的社会时代冲突,作者深入人性去探索父亲的精神世界,却没有采用愤世嫉俗的控诉和谴责,而是以清醒冷静的姿态给予宽容并平静地对父亲进行审视,用委婉的笔端含蓄的批判了父亲精神世界的贫瘠。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进入了本文主题的深层意蕴——探析人性之悲。作者的回答是“父亲老了”。难道父亲老的单单是身体、是生命吗?作者李森祥在给编者的信中写到:“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作者到底在惋惜什么?《台阶》中的父亲这一形象蕴含着人性的质朴坚韧,但是不可否认,注定这一悲凉结局的原因是以其为代表的父辈固有的愚昧落后的思想。父亲当初下决心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屋,是因为台阶高,屋主人地位就相应高的风俗,父亲坐在青石板上看别人家的台阶,不仅觉得这三块青石板低更是觉得自己地位低,他想要改变现状,改变地位,看似是父亲的精神觉醒,实则是一种未结合现实生活的盲从意识。父亲盲从于风俗和世俗,没有考虑到九级台阶建成后的实际后果,这是其一。其二,父亲作为八十年代的老一辈农民,在思想上封闭、保守。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江南村落,父亲的生活环境是封闭落后的,父亲看似秩序井然地在为建造九级台阶劳作,实则却重复着原始封闭的生活模式,这种落后封闭的环境之下、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之中,父亲的人性始终被压抑着,无法舒展。他唯一的精神支撑就是建造九级台阶,他就像是一个生产零件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思想有精神的人。其三,无法打破顽固保守的思想。父亲每每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都是他顽固保守思想的又一次闪现,父亲只知道建造九级台阶来改变地位,却从来没去思考过是否有其他方法或途径来提升地位。最后悲凉的阐释了人生两难的境遇。“人”字一左一右,一撇一捺,注定了人生两难。身体的衰老,心灵的失落,父亲老了,不仅老的是身体,更是精神思想,由此站在審父视角来体味《台阶》丰厚的主题意蕴一目了然。“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2]诚然,在《台阶》这篇文章中,学生不仅同情父亲的悲剧,更值得去反思的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减少自己学习生活中及以后人生的悲剧,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自己。这也是语文学科以文育人的教学准则。

注释:

[1]郜元宝:《告别丑陋的父亲们》,《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99页.

[2]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猜你喜欢
青石板台阶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父爱伴我行
比刹那更永恒的
拿出精神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云图青石板
星等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