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 刘霁晴 李佳钰
[摘 要]京津冀区域最重要的定位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已初具形态,但与世界级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存在内部经济发展“断崖式”差距、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应按照“一核、三城、三带”的基本架构,优化空间布局、发展智慧交通、构建人才平台、培育“双创”生态,着力建设京津雄创新三角区,领航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关键词]京津雄三角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1-0064-07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区域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这是对京津冀区域最为重要的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京津冀建设成创新型世界级城市群,从全球视角看,能够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提高国家竞争力;从国家视角看,能够成为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创新驱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从区域视角看,能够平衡南北经济发展格局,成为拉动北方经济发展新的引擎。2017年雄安新区正式设立,这既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体制机制深度改革的重大探索,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进程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将雄安新区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在空间上与创新高地京津构成位于京津冀区域腹地的京津雄三角区,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发挥引领京津冀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职能。因而有必要探索京津雄三角区协同创新的机制与路径,为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出政策建议。
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区域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联系、经济效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协同发展程度不断上升[1]。2015年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放眼全国,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充分,缩小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非朝夕之功;着眼区域,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均衡,内部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一)整体发展不充分,建成世界级城市群任重道远
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占据全国5%左右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40%的GDP,具有很高的经济密度。但京津冀城市群在建成世界级城市群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社会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密度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数十倍[2]。就国内看,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经济总量全国占比仍在下滑。长三角城市群一枝独秀,多年来占据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16%。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平分秋色,均占全国GDP的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虽然经济总量相当,但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小,人口少,发展水平远在京津冀城市群之上。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为6.75万元,略高于5.38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长三角城市群的9.37万元和珠三角城市群的10.60万元相去甚远。就经济密度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为3501.15万元/平方公里,长三角城市群将近其两倍,珠三角城市群则达到三倍之多(见表1)。综合来看,京津冀城市群还未达到国内一流城市群的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内部发展不平衡,弥补“断崖式”差距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不仅总体经济水平与其他两大城市群相差较大,且内部发展极不平衡。
第一,京津冀三省市间经济总量出现了“断崖式”差距。京津两地生产总值占京津冀总体的一半以上,极化现象突出。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河北与京津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依旧悬殊,2014年河北人均GDP为4.0万元,与京津的人均GDP差距分别为6.0万元和6.5万元;2016年河北人均GDP为4.3万元,与京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7.5万元和7.2万元,存在着明显的“中心—外围”经济格局,还造成了河北对于京津地区发展的“路径依赖”,并产生“锁定”效应[3]。
第二,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呈现空间不均衡的特征(见表2)。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贡献率高达82.4%,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天津的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已经进入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看,河北的产业结构与天津是相似的,但河北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一般性制造业,耗能高污染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偏重严重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密度提升。三地产业结构的差异本应成为“互补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断崖式”差距、行政藩篱造成的城市间竞争行为等因素阻碍了京津冀产业对接路径的有效形成,加剧了“虹吸效应”,城市间差异扩大,影响了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科技创新绩效低,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迫在眉睫
京津冀城市群聚集了国内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全国约10%的高等学校坐落在这一区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但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创新绩效不佳,创新表現亟待提高,且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科技创新水平差异。
京津冀城市群科研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优异的,占全国15.34%的R&D内部经费支出和12.48%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人力物力方面的良好支撑,创新产出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选取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几个指标中,只有发表科技论文数量表现较好,全国22.96%的科技论文来自京津冀城市群。值得注意的是,申请专利或者发表论文等活动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进步,只有将研究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京津冀城市群仅创造了全国7.82%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重视申请专利和发表科技论文的同时,忽视了市场需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较少,阻碍了创新成果从概念化向商品化的跳跃;另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的“断崖式”差距和产业结构的巨大不同,北京研发的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转化的比例远远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差异在科研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均有体现。一方面体现在科研投入。一是北京研发资金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了千亿规模,占京津冀区域的61.72%,其中政府资金构成了54.06%的经费来源;天津和河北的经费支出总量均只有北京的一半,且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弱,分别只占经费来源的17.5%和14.55%,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企业,尽管津冀企业资金占比高于北京的37.97%,但绝对值仍然低于北京。二是研发人员投入存在着差距。北京R&D人员全时当量占京津冀区域的52.33%,天津和河北分别占24.66%和23.01%;且北京的人才层次较高,R&D人员中硕士和博士的比重高达73.75%,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使得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迸发更易发生。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新成果上。无论是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还是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北京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天津次之。而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表现上,天津表现得更为突出,占京津冀区域总量的41.33%,这与天津近年来积极实施创新驱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密不可分(见表3)。
二、建设京津雄创新三角区的总体
思路和基本架构
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当前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深度复杂调整期,京津冀城市群要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手,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要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最主要的现实意义,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京津冀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4]。这为破解发展困境、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成为撬动京津冀城市群全面协同联动发展的“支点”。
(一)总体思路
从国际先进经验看,湾区(三角区)经济成为城市群建设主流,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都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城市群。同样,国内城市群空间布局也进入湾区发展的井喷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沪浙两地将依托沿海跨湾陆海多条重大交通要道联手打造沪杭大湾区。优越的地理构造、发达的港口城市、强大的核心城市、健全的创新体系、高效的交通设施、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包容的文化创新创业氛围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可见启动湾区(三角区)经济是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加快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的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建设,以“一核、三城、三带”为基本架构,着眼于解决京津雄城市空间布局和创新分工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协同支撑,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二)基本架构
构建京津雄创新三角区,要以“一核、三城、三带”为基本架构,搭平台、建机制、促保障,卓有成效地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打破区域协同发展“困境”,构建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人才流动为重点、以平台合作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第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一核”是指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稳妥有序推进实施。同时,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城一区”为重要支撑,推进北京新时期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第二,以京津雄三角创新联动为引擎。“三城”是指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以此作为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引擎,进一步强化京津雄创新三角区联动,围绕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创新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破除制约创新三角区建设的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全方位拓展创新分工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和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以京津、京雄、津雄产业带为框架。“三带”是指京津、京雄、津雄产业带,这是京津雄协同创新的主体框架,高技术产业引领的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京津冀经济动能转换、新增长点培育的关键[5],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整体谋划、深化合作、取长补短、错位发展,明确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一是优化提升京津高新产业带(也称京津科技新干线),该产业带已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空间上包括京津廊(坊)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二是加快建设京雄创新发展带,空间上由G3、G45、G4三条高速公路在京冀范围内围成的扇形区域,主要包括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涉及北京的海淀、丰台、大兴与河北的固安、涿州、高碑店、永清、霸州、雄安新区等,远期辐射保定市其他市区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军民融合等產业。三是规划建设津雄生态拓展带,包括沿线河北的雄安、文安、大城,以及天津的静海、津南和滨海新区,远期辐射沧州市其他区县,重点发展生态型、节能环保型、健康养老型等产业。
三、推进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京津雄创新三角区的建设,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全方位的,要有前瞻性,进行高起点规划,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一)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提高京津雄三角区承载能力
雄安新区重点打造创新新城,要建设集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活服务、人才集聚、融资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6](P33),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重构城市群空间布局。
第一,前瞻性规划,构建功能分散化、多中心且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要按照(北京主城区)中心区—(通州、雄安)副中心—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群组团结构,实现“大分散、小集中”,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功能分工、空间分散、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既有机分散,又有机联系。
第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可持续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可持续的城市区域需要建设几十年或上百年,既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又要有创新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包括规划体检、监督机制、追责机制等,避免任期制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否则容易再次形成“摊大饼”,而不是网状节点。
(二)建设智慧型交通体系,增强京津雄三角区可通达性
以具有前瞻性的交通发展理念布局京津冀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优化交通管理模式,打造智慧型交通体系,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将轨道交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创新轨道交通建设理念。构建“高铁+动车+市郊铁路+轻轨+地铁”的综合性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前瞻性地推进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暂时没有条件修建的要预留路由,积极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捆绑开发模式;市郊铁路建设与运营要与国铁体系分开,自成体系地规划建设。
第二,完善交通硬件建设,便捷创新网络的互联互通。在推进京津、京雄两条产业带沿线的轨道和高速公路、国道的交通“大动脉”的同时,完善“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城区公交网络,加强与市郊铁路和公路的无缝连接,疏通省道及次级公路的“毛细血管”;通过交通网络建设有效衔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科技城等,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围绕新的增长极、新经济区和新城镇展开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第三,提升交通软件服务和管理能力,疏通创新扩散的环节渠道。积极实施区域交通服务信息化,实现路网信息互通,提供一体化、智能化的区域交通信息服务;加快推行交通信息服务一站通、ETC一路通、长途客运联网售票一网通和公共交通一卡通;着力搞好京津雄信息服务的“五平台”建设,即公众出行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客货运协同监管信息平台、道路货运交易平台、电子口岸信息平台、航空联运信息平台;着力推行区域交通技术标准化;大力支持区域交通运营市场化。
(三)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注入京津雄三角区发展活力
积极探索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建立发改委、科委、人社局等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向企业和项目一线聚集。
第一,搭建项目与人才互动平台。通过在新区创立高端人才创业园、重点实验室、重点产业研究院等项目载体来吸引、吸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人才工作与项目建设的“同频共振”[7]。
第二,建立京津雄三地间的项目协调机制。借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东风,让更多的项目增量疏解到雄安,以项目的转移建设带动人才的转移和互动。
第三,成立京津雄创新人才发展合作基金。由中央或三地政府成立“京津雄区域人才发展合作基金”,通过有目的投资引导和政府间的协作安排,使金融资本能够从北京向天津和雄安流动,带动人才向天津、雄安的有序流动。
(四)培育“双创”生态系统,促进京津雄三角区开放共享
一个良好运行的创业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生态系统,需要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构建互动衔接运作机制,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嵌入式沟通、服务和互动机制,探究新型的合作长效机制与制度化机制,构建互信、互惠、互利、互动的合作机制。
第一,加快搭建创新链,形成要素集聚的“双创”生态高地。一是依托初步形成的跨京津冀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以“创新源—创新组织—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为主线,从创新源头抓起,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高端材料研发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和支持“万众创新”,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形成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二是以“双创特区”的构想为契机,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研发强度,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三是沿G3、G45、G4三条高速公路,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位补链、短链拉长、弱链强链、同构错链”为思路,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引导理顺形成物联网、大数据、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的产业链条,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
第二,努力提升创业链,再造追逐梦想的“双创”生态乐园。按照高校院所提供创业新生力量,高端人才引领和推动创新创业,领军企业提供市场,创业金融提供资金,创业服务解决办公场地,创业文化不断激发创新灵感的总体思路,推进创业生态链建设。一是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集聚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在河北的“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力争获取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抢占前沿制高点,创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创业平台和园区。二是协同构筑“产业创新创业集群”,引导推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为提升自主创新示范作用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网络,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携手打造“产业创新生态环境”,以“无成本创业、无障碍准入、无差别服务”为发展理念,创建“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基地”等多种众创空间,建设创新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型载体,形成“零成本零门槛创业+全链条全过程孵化”與“聚集服务资源+完善生态系统”的特色优势,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创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双创”生态乐园。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夏 添.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5).
[2]石敏俊.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现状、问题和方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4).
[3]张 贵,李佳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4]武义青,冷宣荣.怎样认识雄安新区[J].前线,2018,(11).
[5]张可云,赵文景.雄安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学刊,2018,(5).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张 贵,刘雪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与对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3).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