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五要素探析

2019-04-10 12:00李凤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经济

李凤丹

[摘   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又是文化问题。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分析需要将具体的文化问题与政治、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具体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某种兼有系统性和现实性的文化理论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家文化安全包含经济要素、意识形态要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核心价值观要素、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经济;意识形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1-0032-08

国家文化安全客观上是指国家保障文化发展不受威胁的能力与状态,主观上是指人民对于文化具有认同感的能力与状态。而要在客观上保障文化发展不受威胁,主观上使人民具有文化认同感,就需要多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当中又有众多因素共同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发展。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要依托于人这一主体发挥作用。人通过实践对自然、社会和历史产生影响,充分发挥多重因素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我们总结了国家文化安全的五个要素:作为基础的经济要素、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要素、作为根基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作为主轴的核心价值观要素、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素。

一、经济要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P59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国家文化安全以经济为基础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源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在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内来说,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更有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外来说,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我们才具有了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能力,有效地抵抗西方文化霸权,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也正是因为有着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一)经济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一,科技水平以及对科技的运用对于维护一国文化安全起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一国文化的输出,也就是说有利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输出。不论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宣传,还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科技。只有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才可能将资金投入科技的发展。

第二,文化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本身也可以被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而形成一种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发展文化产业,就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撑。而发展文化事业,宣传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第三,国家文化教育的普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增加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投入,才能最终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问题时曾指出,印度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1](P683)。而文化创新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发展规律,但文化由经济基础决定。如果经济基础不发生变化,生产力不发展,文化就很难实现创新发展,甚至会腐朽落后。因此,要实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必须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构建强大的经济基础。

(三)经济基础为人民提供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方面,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意识形态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到大众的自觉认同。要得到大众的自觉认同,则需要以执政党为人民做实事为支撑。物质生活的改善、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深刻影响着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也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有助于政府在人民心目中形象的提升,提高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才有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的基础和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心力。人民愿意和政府一起,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弘扬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并为反对文化霸权做出努力。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文化自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二、意识形态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文化安全以经济为基础要素,也决定了国家文化安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要素。马克思不仅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肯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具体体现。

意识形态对国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资源。一旦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层面遭到侵害和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统治阶级的经济发展甚至整个政权的稳定和巩固,不仅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也会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素。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意识形态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一旦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有所松懈,思想領域就会混乱,文化领域就会出现危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利益的调整导致思想文化领域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不断突出。因此,“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P86)。

(二)意识形态事关国家与社会稳定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P170)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思想、观念和意志的反映,也是进行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先进文化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国家就可能分裂,民族就可能解体。如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必将严重威胁到国家文化安全。因此,为了巩固政治统治,统治阶级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常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下功夫,打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毛泽东明确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4](P194)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5]保证意识形态安全,不论是从国民思想的认同还是从国际上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较量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三)意识形态事关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思想根基[6](P216)。只有意识形态得到了保障,一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经济和政治制度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提高。具体到我国来说,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才有底气和自信去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在国际上宣扬和捍卫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与世界其他意识形态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增强生命力,从而为自身的存在提供历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7]。这种意识形态生命力的增强,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抵抗西方霸权的需要,而且是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

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安全尤其是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关系[8]。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基,是象征,是身份,不可忽视,更不能抛弃。习近平指出:“我们绝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9]

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470-471)历史具有继承性,文化也一样。没有哪一种文化的发展,能够忽视或抛弃其存在的历史土壤。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但是,因为文化的政治性特征,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往往不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而是利用自身经济和科技优势,对其他弱势国家实行文化霸权。每个国家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不被他国文化同化,就必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然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这不仅是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功能决定的,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依据;不仅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而且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强大的实践功能

在中国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国文化的根基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历经几千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汇吸收道家、法家、名家、释家等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10]。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P16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依据

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提高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埃德加·莫兰说过:“为了拯救未来,必须拯救过去……与一种强大的外国文化或文明的相遇提出了以下选择:吸收同化或者被吸收同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是以自己文化的强劲生命力为前提的。而正是在这里,保护自己的文化与重回本体文化源泉是吸收外国文化时不可或缺的。”[12](P124-125)这充分说明要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安全,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就必须尊重本国文化。当在现实中遭遇强势文化的冲击时,如果本民族自身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那么就不会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吸收或同化,反而可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让自身的文化变得更强大。如果没有自己强大的民族文化做基础,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就会面临被吸收或同化的危险。因此,如果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需要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保持特定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使其在体系上不被解构,在风格上不被篡改,在价值上不被消解”[13]。

(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文化安全的心理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4]继承、弘扬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依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5](P18)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16]。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使民族文化既保持自身特色,才能理智地接纳外来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是立足于全球的角度来分析民族文化问题的。“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17](P257)。从中我们看到在发展本民族文化、保证本民族文化安全的基础上,积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是每个民族应尽的责任。

习近平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18]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吸收、融合各国、各时代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为中华文化增添丰富内容,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派相辅相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呈现出多元互补、此消彼长的开放态势,成为人类文化流派多元并存、和平共处的范例与楷模[19](P36)。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四、核心价值观要素

核心价值是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的社会主流价值,是由国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群体倡导、所有社会大众都必须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准则[10]。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做出的精致概括,它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接受、认同,并落实到行动中,就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文化安全起着积极作用。

如果把国家文化安全比作一棵大树,经济是与地面接触最近的表层部分,是基础;意识形态处在树的中间部分,是核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隐藏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是根基;核心价值观则是贯穿整棵大树的部分,是主轴。它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作用极为关键。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对核心价值观问题做过系统论述,但其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文化多样性的学说和价值的学说,都是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主轴的重要理论依据。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民族文化并发展民族文化,一国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也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作用,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为了人并且依靠人,其最高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核心价值观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思想依据。

(一)核心价值观关乎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高

一个社会的强盛不仅体现为经济发展等硬实力的强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不亚于经济、科技方面的竞争。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1](P163)。约瑟夫·奈指出:“如果你能让他人仰慕你的观念,想你所想,你就用不着大张旗鼓地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他们朝你的方向前进。诱惑往往比强迫更有效,诸如民主、人权和个人机会等价值观的诱惑力很深。”[20](P2)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价值观这样的软实力有时候会比硬实力的作用更大。因此,软实力通常会成为西方强势国家用来对一些弱势国家进行侵略的手段,通过价值观等因素达到使其他国家人民疏远本国文化而亲近西方文化的目的。核心价值观要素在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主轴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核心价值观关乎意识形态安全

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主流意识形态要被国民所认可,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中介传输出去,价值观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一般来说,它更为大众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情况直接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状况。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一国社会的价值观往往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就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三)核心价值观关乎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

一般来说,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中介,而且是民族文化和国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若不体现民族文化和国民意志,也就无法获得广泛认同。戴维·罗特科普夫曾提到:“如果世界趋向于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于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21](P523)由此可见,美国已经将价值观等元素作为同化他国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民族和人民的凝聚力,必须构建培育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国家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也才能确保民族文化的健康独立发展,进而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核心价值观关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价值的主体是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内,人是社会性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实践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3](P525)这里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人。换句话说,尽管在价值关系中,人作为主体而存在,但人并不是唯我独尊,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人作为主体存在的同时,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自然必须考虑其他众多因素。所以,当人在考虑客体是否有用这样的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其他客体及其发展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价值”,不仅仅强调客体的“有用性”,更强调客体的真善美,最终目的是促使人与人类的生存得以完善、人的自由与人类幸福得以升华、人类社会的秩序趋于和谐[24]。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当每个人都能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能实现。因此,核心价值观不仅对稳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关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五、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素

在价值关系以及价值的实现上,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53),个人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充分彰显;另一方面,“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3](P571),共同体成为个人价值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基于此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的利益都应被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考虑人民需要,保障人民权益,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民也要主动承担起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真正依靠自己的实践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只有个人摆正了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同时社会将人民置于其应有的地位,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之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服务于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要依靠人本身。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是依靠人并且为了人。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乎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2)促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主要靠执政党的理念和措施推进。当执政党将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放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时,就会致力于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这样才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反之,就会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是否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质上可以反映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如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执政党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才会认可其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党的政权才能得以稳固,这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乎思想道德建设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所在。当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时,自然会注重对公民整体素养的提升。只有公民的整体素养提升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才有可能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才得以展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25]。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11](P160-162)。思想道德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其国际形象的高低,这些都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和保障文化安全的重要指标。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乎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一旦离开人民,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被考虑时,执政党和政府自然会在人民的教育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不仅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认同以及民族文化认同创造了条件,人民也会在情感上逐渐认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这些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涉及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者的和谐统一。

第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开垦地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P145)这些新的品质、力量、交往方式和语言,代表着新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出现,由此,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推动社會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活动、社会关系、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依赖一些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社会关系的合力构建、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以及教育的充分发展等[26](P406-421)。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过程,满足了这些条件,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能得以实现。

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涉及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者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人类妥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当每个人都能够与自然、他人以及自己和谐相处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就会出现全新的面貌,社会也就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当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时候,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足以保证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自然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胡锦涛.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徐晓林,等.文化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8]张其学.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J].中国纪检监察,2016,(23).

[10]涂成林.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16,(6).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3]陈宇宙.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J].天府新论,2008,(6).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5]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16]沈壮海.文化自信的维度[DB/OL][2017-03-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01/c40531-29116338.html.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N].人民日报,2009-10-14.

[19]夏宇旭,王国君.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0][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1]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2]胡长生.论中国模式及其软实力[J].求实,2009,(8).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张  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双重意蕴及其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3).

[2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05-06-27.

[26]丰子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王  篆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