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惰性现状与启示
——基于东部地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调查研究

2019-04-10 06:16邵光华
教师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龄惰性青年教师

邵光华, 张 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教师惰性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变革过程中,由于对教育现实(特别是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不满而表现出的消极、抵制情绪,或因循安逸、保守、落后思想而不愿改变老做法或旧方式而保持原有状态的心理倾向,或是对一些应该做之事拖延、不愿做。就教师惰性成因而言,已有研究指出,教师惰性主要是由教师个体的主观精神状态不佳、社会对学校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等所致。[1]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易导致教师惰性滋生。[2]在集体备课中,组内细致分工也容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不去把握全局的惰性,主备精心备课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不去钻研文本的惰性,重教轻学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不去分析学情的惰性,务实重于务虚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不去尝试教研的惰性。[3]学校管理者求稳怕乱、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等也会催生教师惰性。[4]在教师惰性消除方面,有学者提出,拒绝教育惰性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校长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构筑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找到学校的灵魂;校长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无助”问题,帮助教师找回职业的幸福与快乐,让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教师要强化职业意识,实现教师个人的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高质量地享受自己的教育人生。[5]

教师惰性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但有关教师惰性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教师实际工作的思辨性分析或是对工作状态描述性研究,调查研究类不多,对于青年教师群体惰性的研究缺乏,而这个群体更值得关注。本研究欲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当前青年教师惰性现状、成因及差异,并寻求有效预防或缓解青年教师惰性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结构化的开放性问卷调查。在开放性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描述或说明教师惰性程度、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等。对回收数据采取质性分析和量化处理相结合方式,其中,为了进行量化分析,数据统计时,对惰性程度从严重到不严重分四挡并分别赋值3-0。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取东部发达地区五十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240名青年教师(教龄不超过15年)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80%。调查对象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性别及区域人数学段人数教龄人数男26幼儿园140—3年40女166小学674—6年50城区116初中557—9年35乡镇76高中5610—12年3412—15年33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青年教师惰性整体而言不算严重,但区域差异显著

教师自我描述结果统计显示,青年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一定惰性,但整体而言情况不太严重(M=0.651,SD=0.855)。但从比例上看,惰性严重者和较严重者共占比11%,惰性不太严重者占比37%,不严重者占比52%。具体差异情况分析如下。

1.男女青年教师惰性程度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不同性别青年教师惰性程度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青年教师惰性程度(M=0.88,SD=0.82)高于女性青年教师惰性程度(M=0.63,SD=0.88),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450,p=0.156>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教师中认为惰性严重或比较严重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1.5%和10.2%,基本持平。

2.城乡青年教师惰性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城乡青年教师惰性程度的数据分析显示,乡镇青年教师惰性程度(M=0.83,SD=0.999)显著高于城区青年教师惰性(M=0.53,SD=0.727)(t= 2.362,p=0.019<0.05)。分析城乡青年教师惰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当前乡村学校生源质量不高,条件好的学生都被送进城区读书,导致教师教学成就感低,获得感差,导致教师内在动力不足;二是乡村学校管理可能没有城区严格,相对松懈,给教师造成可以“偷懒”的环境;三是乡村青年教师可能自我要求偏低,追求不高,进取心不强;四是乡村教师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乡镇青年教师中惰性严重或较严重者占比18.4%,而城区青年教师中占比仅为5.2%。

3.不同学段青年教师惰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于不同学段青年教师惰性程度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学段的升高,青年教师的惰性越来越强,幼儿园教师惰性(M=0.43,SD=0.852)低于小学(M=0.60,SD=0.836)和初中(M=0.60,SD=0.784)教师,小学和初中教师惰性低于高中教师(M=0.82,SD=0.936)。但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不同学段青年教师惰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216,p=0.305>0.05),相对而言,高中学段青年教师存在较严重的惰性。之所以如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段的增高,教师的时间越来越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正如高中青年教师所表示的:“工作量超常”,“经验不足,担心班级学生成绩不理想,压力大”,“整天埋在题海里,可能比学生的题海还要深”,“据有经验的老师说,不在题海里摸爬滚打几年,是教不出成绩的,这是高中青年教师成长之路”。这样就容易产生解题倦怠而最后转变成工作惰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青年教师中,惰性严重或比较严重者占比14.3%,而小学和初中青年教师中,惰性严重或比较严重者占比9.0%。

4.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惰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般认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尤其是中学文理科教师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将高中、初中教师按学科分为文科和理科教师,文科教师以英语、语文为主,理科以数学、化学、物理、科学为主,想分析不同学科教师惰性是否有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理科教师惰性程度(M=1.28, SD=1.192)显著高于文科教师惰性程度(M=0.51, SD=0.614)(t=4.402,p=0.000<0.01)。这似乎与我们自认为的理科教师整体忙的不亦乐乎应该不会有太大惰性而文科教师相对轻松经常看到他们“聊天”显得更惰性些的认识相冲突。但仔细分析一下也有道理,因为一方面惰性有不同的表现方面,如许多学校要求写教学反思,理科教师显然写起来没有文科教师轻松,许多理科教师都不愿意写,教学反思的惰性也就慢慢高过文科教师;另一方面,理科相对文科来说,作业多,批改起来复杂,用时多,如此理科教师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惰性显得过重。进一步分析发现,理科教师惰性严重或比较严重者占比31.0%,而文科教师中占比仅为3.7%。

5.青年教师惰性在教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教龄青年教师惰性程度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龄青年教师惰性程度从低都高顺序如下:4—6年”惰性(M=0.54,SD=0.788)、“7—9年”惰性(M=0.60,SD=0.812)、“0—3年”惰性(M=0.70,SD=0.853)、“10—12年”惰性(M=0.71,SD=0.760)、“12—15年以上惰性(M=0.76,SD=1.091)。通过单因素ANOVA检验分析显示,不同教龄青年教师惰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433,p=0.785>0.05)。从中我们发现,除0-3年教龄的初入职教师外,整体而言,惰性是随着教龄的增加逐渐增强的。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教龄的增加他们认为自己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足以应付教学工作。也可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逐渐变成老油子了”,教学质量过得去,对工作上的任务就可能慢慢松懈和拖沓。至于刚入职的0-3年教龄教师的惰性为什么处于中间位置,原因可能是这个阶段的教师只是忙于教学就够焦头烂额,所以,其他事情就懒得做,或无暇顾及,表现出整体惰性程度偏高。尽管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这个变化趋势似乎预示着教龄增加会带来更大的惰性,或是说,教师越“老”惰性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2-15年教龄的教师中,存在严重或较严重惰性的教师比例占18.2%。

综上,从青年教师惰性情况来看,整体而言不太严重,在性别、学段、教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城乡存在显著性差异,乡镇青年教师惰性相对严重,对中学教师而言,也存在学科间的显著性差异,理科教师惰性相对强些。

(二) 不同青年教师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惰性

尽管青年教师整体而言惰性不严重,但在调查中发现,青年教师在许多方面存在惰性,不同教师会存在不同方面的惰性。

1.教学方面的惰性: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讲究,教学态度不积极

49.5%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存在教学方面的惰性。一是教学准备上,备课不充分,不认真,不及时,用时少。有些乡镇青年教师表示,“有时上课前几分钟才备好课,有时不备课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备课时,懒于思考,多凭教参,对学校写纸质教案要求有抵触。二是教学设计上,不能够用心设计教学,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过于依赖网上资料或已有课件,缺少精心设计一些精彩教学活动的心向。三是教学方法上,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方法墨守成规不思改变,不愿积极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愿主动追求教育教学改进而乐于固守原状,较少使用不太顺手的新型教学手段,课堂缺少变化。

2.教辅方面的惰性:作业批改敷衍了事,特殊学生辅导缺乏耐心,学生管理不够主动

15.6%的被调查教师提及存在教辅方面的惰性。一是作业批改,许多教师都觉得作业批改让人产生工作倦怠。二是对待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不够上心,许多特殊学生需要教师个别辅导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尽管知道,但缺少耐心,不愿花时间去辅导。三是在学生管理方面不主动,很多青年教师逃避担任班主任工作,认为班主任事情多、压力大,“只想上完课就下班”。

3.教学工作之外的惰性:对待行政布置的任务拖延,消极对待

10.4%的被调查教师提及对于教学之外的事务工作存在惰性,往往消极面对,拖延抵触。青年教师往往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结束。有的青年教师表示,在迎接上级各种检查而要做的各种材料的准备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惰性。

4.专业发展惰性: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培训抱有应付心态,不重视教科研

33.3%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专业发展和成长方面的惰性。一是进取心不强,不求改变、不求发展、不求进取,课外自我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有的教龄较长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暂时没必要再去提高”。二是不重视教科研,较多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对教科研任务并不重视,尤其是在论文撰写方面,较多教师表示自己的论文数量很少,平时最怕撰写论文,总会找各种理由不写,或者是能拖则拖;教学上仅满足于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会自觉主动地思考教学问题,对撰写论文有抵触情绪。

(三) 青年教师惰性致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惰性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和自身的不同方面。

1.社会因素方面

62.6%的被调查教师提到惰性致因的社会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随着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信息公开化,现实中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似乎正在逐渐减弱,使得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常常被质疑,让教师很“郁闷”。一方面,家长受教育水平高,看待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也不那么“尊敬”,总想指指点点,影响着某些教师的心情。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网络媒体的普及,以及家教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学生课前已有的预备知识明显增多,学生对教师似乎也不那么“崇拜”或“恭敬”,而带给一些教师的情绪就是“真是一群白眼狼,不值得教,不值得花力气”,惰性就会抬头。

(2)某些公众舆论的偏颇。现代社会对教师在道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字为先”,社会各界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公开评价也越来越多,而且在许多学生的事情上都是站在“道德”层面批判教师,这给有点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难免带来一些负面情绪,产生心理挫伤,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导致从“不能强硬地管学生”到“不敢管学生”,再到最后“不愿管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惰性日益凸显。

(3)薪低升职无望。虽然近几年教师的待遇水平得到提高,但教师工资仍相对偏低,住房紧张,尤其是乡村教师。教师职称晋升评定门槛高,名额少,条件苛,机会少,难度大。

2.学校因素方面

在致因中,71.9%的被调查教师提及学校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管理不科学。学校管理方式不当,挫伤青年教师的感情,使之产生惰性。如领导在某些涉及教师利益的事情上处理不公,与青年教师之间沟通不到位,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评价不客观,学校奖惩有偏向,绩效工资不合理,等等,使青年教师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公正待遇,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导致失落感。有的青年教师表示,“学校许多做法让你心里不痛快,只想对着干。”有些是由于学校管理过松,出现“偷懒盲区”,或是由于管理不科学而带来与教学无关的琐事过多。

(2)负担压力大。许多教师表示,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绝对不像公务员那样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全是自己的,尤其是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处理班级日常琐碎事情和突发事件。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教育期望,直接压在教师身上,使得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产生疲惫感。

(3)追求学业成绩。备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学生考试成绩既是教师的“命根”,也是导致教师惰性的原因之一。当班级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时,教师不仅内心受到打击,还将面对来自领导和家长的指责或抱怨,所以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而自认为提高成绩的方法是让学生多学多练,因此,大量的练习作业充斥在课内和课外,导致教师很多时间用在作业和练习的选择和批改上,“心无旁骛”,在其他方面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显现惰性。

3.教师自身方面

81.3%的被调查教师提及惰性是由教师自身因素引起,具体可归为三个方面。

(1)不良性格特征。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特征是导致惰性的一种重要原因。一些人喜欢学习,争强好胜,积极上进,抱有强烈成就动机,通常不易产生惰性;而有些人喜欢安逸享受,不劳而获,畏惧困难,循规蹈矩,缺乏进取心与发展动力,易产生惰性。

(2)成就感弱。一些青年教师尽管专业知识很丰富,但是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弱,面对课堂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缺少教育机智。一些教师时间管理能力差,灵活度不够,缺乏自控力,“整天忙忙碌碌不知在忙些啥”,平时稍微增加工作任务或是临时改变计划就感到手足无措,觉得安排被打乱,就会感到厌烦。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素养较差,找不到自我有效提升的方法,产生焦虑。这些都导致教师低成就感。如果教师经常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无获得感,在工作中便易产生倦怠,懒得去做。

(3)职业操守偏低。职业道德对职业人士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强迫。一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较差,很多是独生子女,把教育当作一种差事来做,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一些青年教师教育观有问题,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意义以及履行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之外的事情懒得去做;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因经济原因私下里做家教,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精力投入,显得有惰性。

三、研究建议

在问卷调查中,94%的被调查教师表示,当意识到自己存在惰性时会通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阅读书刊或心理暗示等各种方式去试图克服,只有6%的教师表示没有想着去克服自身惰性。其中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尽管尝试去克服惰性,但成效不大,有的认为造成惰性的原因无法改变。在意识到惰性存在并能够想着设法去克服,表明多数教师有克服自身惰性的意向,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这可能也是青年教师惰性为什么不是太严重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了有效防止或克服青年教师惰性,尤其是乡镇学校教师,还有中学理科教师,仍需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共同作出努力。

1.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解决青年教师惰性问题的有效途经

社会要从各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积极支持和理解,使青年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获得工作动力激励,缓解职业压力,克服自身惰性。

首先,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引起全社会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真正落实精神层面的尊师重教,让青年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对职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同时,由于导致社会对教师产生偏见的是个别的“害群之马”,因此,需要尽早建立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及时把没有能力、不适合做教师的人员转岗或清除出教师队伍。

其次,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导致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不合理的定位,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绩更好,相互攀比,而无视学生间客观差异性的存在,应引导社会和家长给予学生和教师合理期望和要求,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从他们还在成长的角度去关怀。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做好正面宣传,使普通公众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责任应给予理性对待,不应将所有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而应将社会的责任还给社会,家长的责任还给家长,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6]以此来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帮助青年教师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事实上,鉴于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家长过高期望的那样。

第三,切实落实好教师待遇,尤其是乡村教师。让青年教师从待遇上感受到自己的相称地位,扭转青年教师“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消极心态,堵住青年教师私下里从事家教而懈怠正常工作的不正之风,也可以考虑“高薪养廉”。关注青年教师的情感需要,特别是乡村教师,善于发现闪光点,给予更多的表彰和鼓励,满足心理需求,提高获得感,增加职业幸福感,以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注意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从更高的境界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充分认识到教育是立国之本,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产出工作内驱力。

2.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能有效避免惰性的滋生

对青年教师而言,更多地要考虑“八零后”“九零后”这代人的特点,讲究人性化管理和高尚精神引导,更多地讲究民主和公正。

首先,学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激励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发展性。在绩效评价中改变“唯成绩论”“唯升学论”的做法,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学术科研、关爱学生等方面。只有综合考查、合理赋值、赏罚分明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激发教师各方面的工作热情。

其次,关心青年教师,减低青年教师对高强度工作的倦怠感,学校或相近学校连片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教师文体活动,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放松身心,调节快节奏生活方式,有效降低青年教师工作的紧张度和疲劳感。同时,学校要科学合理地为青年教师减负,适当控制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使青年教师既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教学、钻研教学,又能劳逸结合、调节心情,缓解工作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三,针对教师学习惰性,学校应多关注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将教师组成一个或多个学习共同体。根据组织学习理论,充分发挥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在学校组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奔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以及师德修养。通过学习,让青年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学识,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惰性并积极采取手段疏缓排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降低惰性滋生机会

“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惰性的减低和克服最终要靠教师本人的努力,转变观念,保持良好心态,不断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保持身心健康。

首先,青年教师应培养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突破“八零后”“九零后”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获得感,促使自己乐观向上,形成积极的教师心理品质。在遇到困难时,能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在产生不良情绪时,善于合理宣泄释放,调节心理平衡。

其次,教师是最应该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的人。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增进新知识,不断提高立德树人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技艺、革新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积极反馈中获得成就感,保持教学热情。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才能不懈怠地工作。只有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克服思维惰性,在面对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时才不至于产生厌倦和惰性,保持一种常上常新的感觉。这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这种情绪调控。

第三,青年教师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需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等各方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及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可以减弱青年教师的职业孤独感,帮助青年教师预防或克服职业倦怠。其实,当下学生的进步及成就反馈常是教师的强心剂,往届学生良好发展的喜讯常使教师引以为豪,这些都能给教师消除惰性保持奋进的心态带来良好的效应。教师要善于联络,保持与往届学生的联系,不断获取他们的成绩和进步,有助于调节自己的心情。

猜你喜欢
教龄惰性青年教师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