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娜 朱时法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222100)
心肌梗死其英文缩写为MI,全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指的是因体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出现供血不足、降低或中断问题,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由于长时间过度缺血出现局部坏死问题[1]。急性心肌梗死英文缩写为AMI,症状表现以剧烈、长时间胸骨疼痛为主,患者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是临床十分常见也十分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2]。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如稍有差池,极容易延误治疗时间,引发不良后果,危急患者生命安全,因而,需重视该疾病的急救与护理工作。本文以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胸痛中心收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探究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此次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我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总计患者25例,包括男性13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4±1.3)岁,病发时间短则45min,长则 4h,平均时间(2.1±0.4)h。观察组总计患者25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0例,患者43-79岁,平均年龄(61.5±1.2)岁,病发时间短则 42min,长则3.5h,平均时间(2.2±0.3)h。接诊时两组患者均存在胸痛、腹痛、呼吸不畅等症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软件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研究。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1)全体患者经相关诊断均判定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符合相关诊断要求;(2)全体患者年龄范围在42-80岁之间。
排除标准:(1)排除患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2)排除心源性休克等患者;(3)排除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电图、心肌生化标志物等检查。对照组患者辅以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问询患者资料,叮嘱患者完全卧床修养,实施吸氧护理、疼痛护理等,监测患者心电指标,帮助患者舒缓情绪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联用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分诊预检,开通绿色通道。患者抵达医院送入急诊室后,马上开通绿色通道,负责分诊预检的护理者严格遵照我国胸痛中心总部颁布的胸痛分诊流程度实施分诊工作,对于高危患者,马上安排相应抢救,同时为患者做好病例、诊疗卡等,记录入院时间、同时及时与急诊医师取得联系[3]。(2)医护人员需密切配合实施急救。由一名急救科护士负责监控患者心电指标,实施插管吸氧操作,且检查患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把获取数据及时上传至心电图室,标示好患者疾病类型,由另一名护理者负责为患者创建静脉通路,获取血液样本,检查肌钙蛋白指标、心肌酶指标等。主治医师认真详细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快速甄别患者疾病类型,确诊[4]。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等药物。(3)常规护理干预。①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修养,时间一般在3-7d,过程中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便加速康复;②多数患者受病痛折磨易出现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护理者需开展心理干预,实时把握患者的心态变化,通过交流、肢体动作等安抚患者,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认知疾病,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感,同时通过列举成功案例强化患者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③重视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工作,患者术后易发生尿潴留、局部出血、腰背酸痛、血尿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可通过药物等加以预防控制。④辅以氧气吸入治疗,过程中注意保证氧气管通畅,无脱落、扭折等不良问题。⑤结合患者的喜好、口味等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食谱,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习惯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切勿暴饮暴食对心脏造成损害[5]。戒烟酒、浓茶等。⑥患者修养期间因缺少活动容易出现便秘问题,护理者应指导患者掌握床上排便的方法,叮嘱患者多饮水,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肠道通畅。如患者感觉排便苦难,可以双手轻力按摩患者腹部,促进其正常排便。⑦每间隔一段时间检测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统计并记录各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包括:入院至球囊扩张用时、首份心电图用时、肌钙蛋白检查用时、总住院用时、总住院费用。计算各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满意情况,计算总满意度。
利用SPSS 19.0专业统计软件对本次护理结果进行分析,以卡方值为判定标准,检验救治成功率、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t值为判定标准,检验临床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P值为判定标准,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用时、首份心电图用时、肌钙蛋白检查用时、总住院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总住院用时(d) 总住院费用(元)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入院至球囊扩张用时(min)30.47±3.21 45.58±3.22 8.15<0.05首份心电图用时(min)10.13±0.25 30.41±0.26 25.77<0.05肌钙蛋白检查用时(min)20.41±0.73 57.39±0.74 28.04<0.05 6.59±2.01 9.33±2.02 10.04<0.05 53131.25±104.22 64924.31±106.35 49.55<0.05
表2 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满意度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病变所引发的,因局部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和组织发生缺血性、缺氧性坏死,通常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地胸骨后侧疼痛感,仅采用口服硝酸酯药物或卧床休息并不能缓解症状,且经检查后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增加,心电图发生进行性改变,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引发休克、心脏功能衰竭等严重病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6]。越早诊断出心肌梗死,为治疗节省的时间越充足,患者的临床生存几率越高。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模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该模式结合了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心内科、影像检验、生化检验等多个科室和部门,以多元联合的方式完善护理和救治的流程,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数据,还能够在整个救护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各类危重性意外事件[7]。在实际应用时需调集院内高素质的急救类人才,在救护车、移动ICU等环境下完成快速护理和急救操作,并为接下来的手术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采用胸痛中心再灌注模式的指导下,不仅能够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自身的操作,而且可加快患者资料的搜集速度,也可以根据每天的护理记录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估,促进护理人员的主动救护行为,并不断完善其个人专业素养,保证心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稳定性地提升。另外胸痛中心模式本身也属于高效地护理技巧,可有效节省患者转运、诊断等过程中的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心肌的损伤比例,结合开辟绿色通道的理念,可进一步保障救护工作的进行。
相比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模式的优势更加明显。首先该模式下能够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在挂号、缴费、各种检验等步骤上均节省更多时间,且患者入院后可直接被转运到急救室,并运用分诊方式快速完成给氧、输液、输血、采血、胸片检查等操作。其次,急诊医护团队内成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整个救护过程,提升了配合默契度,也增加了抢救的成功几率。其中急救医生主要负责检查身体、做出诊断、上传患者病历数据、开展网络会诊等,而护理人员则负责各类急救护理措施,并指导患者家属完成挂号缴费等行为,同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具体情况,从而提升配合度。第三,快速与上级医院建立网络联系,对怀疑度较高的患者应立刻开展网络会诊,并确定是否需采取转院措施。快速上传心电图等数据,减少了会诊的反应时间,一旦确定立即通知家属签订相关同意书,并联系急救车进行转运。由该院医护人员全程陪同,直至将患者安全转运到上级医院,尽最大可能缩短患者入院至转院消耗的时间,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空间。
首份心电图的获取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保障之一,在胸痛中心模式下采用12导联检查,数据得出后立即通过院内网络上传至数据中心,并有心内科医生快速总结报告,然后上传至上级医院会诊,大大节省了中间步骤,缩短了首份心电图时间[8]。肌钙蛋白的诊断也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在采样后需标注“胸痛”标识,直接送往检验科,并安全专人进行检查,数据同样直接上传至数据中心,节省指标诊断的时间。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0.00%、不良事件发生率4.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论与邵红,解芳发表文章结论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97.74%高于对照组31.22%,死亡率0.90%,护理不良事件发生0.45%低于对照组6.33%、4.07%相一致。
总之,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辅以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干预效果更佳,可更快对患者实施救治,挽救患者生命,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