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墨法避忌及笔墨立意

2019-04-10 03:56
老年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墨法用墨顾恺之

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色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之画风。“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同时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讲究墨法避忌和笔墨立意。

一、墨法避忌

避忌一: 墨多掩真。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盖墨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浊。”用线法表现的结构叫“骨成”。这些线是主干,有时主干画得不错,上墨时,好而生动的墨线被淹没了,这就叫作“墨多掩真。”

“真”,指的是形象和用笔。大量用墨时,要注意染墨之处重于墨线,要注意留出“气眼”来。有些意到笔不到的空点,看似是画者的疏忽处,其实是国画所要求的醒透点。

避忌二:墨猪。墨猪,是国画中的败笔、病笔。用湿色画轮廓线时,也要随着轮廓的起伏变化,随时体现内容的强弱顿挫,如果离开内容要求,画得肥厚僵硬,到处渗出墨液,也就形成了墨猪。作画时如把内容结构先细细琢磨透了再下笔,然后意到笔随,便可避免墨猪之病。

避忌三:项容无笔。项容,唐代人,是王墨的老师。王墨的画是以泼墨见长的,项容尤长用墨之法,荆浩批评他“有墨而无笔”。可见即便是泼墨的画法,也并不是墨乎乎的一大片,不分层次,而要有骨干。所以,用笔固然很难,用墨也不容忽视。

二、笔墨立意

意存笔先。“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人物画所作的评语。此句说明了画者的意图,包括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先都已经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也在画上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不滞于手,不凝于心”。

胸有成竹。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在于“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既可以指导绘画,也可以指导人们的其他行动。中国画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顺畅。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豁,便会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意境。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画家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画家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画家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

迁想妙得。顾恺之“不待迁想妙得也”,意为善于传神可不必依靠想象联想而得到。但从前人记述中看到,顾恺之的画正是善于发挥迁想妙得之妙用的,他只是说运用到精熟的程度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不期而自得的程度。

在这里,顾恺之使用了“迁想”两个字,对艺术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的升华是来自基于生活的想象和联想的,这一联想越丰富越广阔越好,如此才能使内容和思想性开拓得更为深远。如宋代画家李公麟画李广射追骑,引箭未发而人已坠马。黄庭坚对其构思十分赞赏,认为这样更可表现李广的英威,有先声夺人之妙。

惜墨如金。“李成作画,惜墨如金”,此语出自《古今名画记》,后来成了褒扬落墨认真的一句赞语。作画应该态度认真,要做到像唐代孙过庭所说的“翰不虚动,动必有由”。好的作品要做到笔少意多,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画意来。《图绘宝鉴》记载:“郭信善山水,得李成惜墨法,气象清旷。”则又从“泼墨法”发展为用淡墨破染的“惜墨法”了。

《春耕草堂图》清.禹之鼎 30.4cm×128.7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墨法用墨顾恺之
写意青蛙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微思考
《洛神赋图》之三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顾恺之募捐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