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学生主观原因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使本应灵动的古典诗歌教学变得索然寡味,采用微课题——主题式诗歌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展示——精读品析鉴赏——主题拓展,能使教与学都积极有效。从学生角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诗歌教学系统化专题化。从教师角度:能了解学情,相信学生,提高诗歌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探求本源,授之以法,挖掘诗歌学习的深度;核心聚焦,整合资源,实现诗歌教学的裂变和升级。
【关键词】微课题;自主探究;知人论世;核心聚焦;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85-01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习主席也高度评价古诗词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课堂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只满足于背诵上,而理解鉴赏却被忽视,甚至一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曾有学生戏语古诗词:你的柔情我实在不懂。这种种原因使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采用微课题形式,能实现上述目标,让诗歌教学系统化专题化。第二课时,选择教材中的诗歌进行精读品析鉴赏,抓住关键语句,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第三课时,设计一到两个核心问题串联同一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主动学习诗歌的能力。每一学期开展一次,能让学生亲近诗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在生活中感悟运用,形成专题系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以微课题《知人论世,探究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内涵》(三课时)为例说说我们具体的做法。
一、了解学情,相信学生,提高诗歌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自主探究展示:多彩李白(第一课时)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为此今年联合国邮政将发行一套邮票,共有6个小全张总共36枚邮票,分别选取了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六种世界主要语言的代表性诗歌进行展现。其中,汉语诗歌选取了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作品《静夜思》。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风;李白的咏月诗;李白的咏酒诗,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做成ppt。利用班级qq群进行展示评分,选择大家认可的ppt在课上展示,并交流自己在阅读制作过程中的困惑。
二、探求本源,授之以法,挖掘诗歌学习的深度
精读品析鉴赏:《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第二课时)
课堂上以诵读欣赏中《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跳板,深入研读,了解李白的心路历程。采用“韵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完成李白的情感跌宕起伏图,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原因的欲望: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在谢朓楼与族叔李云终于相遇可以一吐为快了。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 愁苦烦忧——精神振奋——更加愁苦。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由于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李白的生平,因此他们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解读李白情感跌宕起伏的原因。在逐层的解读中,我们把握了这首诗歌的精神内核,走进李白的内心。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失为一种诗歌学习的好方法。
三、核心聚焦,整合资源,实现诗歌教学的裂变和升级
主题拓展总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知人论世,探究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内涵(第三课时)。
在课前,制作名家名句中月意象内涵的视频,发布到QQ群,让学生下载学习。课堂上,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仙李白的一生,教师设置“连线李白”环节,将李白的名句与表现的心情配对,从而感受李白人生中理想与现实强烈的反差,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感。以课本诵读欣赏中《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明确如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李白的咏月诗,探究出李白月意象中的内涵: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李白的咏月诗进行探究,从而对月意象的认识深入了:月是知音、月添画意、月是相思情、月是哲理的沉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說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主题式诗歌阅读有系统地、有准备地、有层次地丰富读者的生活阅历,将课堂和课外有效地对接,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将学习研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诗歌学习灵动起来,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3]尹绪辉.《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4]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陈华萍(1978.8-),女,汉,江苏常州,职位:九年级语文教师,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和深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