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芬
在小学阶段,学生唱读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公开场合的演讲中,许多学生拖腔拉调,有气无力,让人听得令人生厌。叶圣陶先生曾经尖锐地批評了一种朗读现象:“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这是不能容忍的。”的确,我认为要纠正学生的唱读习惯,必须做到几个“不容忍”。
一、对“拉长字音”不容忍
低年级学生唱读的原因,一是他们在咿呀学语时,只能拖长声音模仿,这是唱读现象的萌芽;二是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水平有关,他们面对生疏字时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出字所代表的声音,所以,读书时容易把字音拉长。当学生拖长唱读时,老师要表现得极“不容忍”,一定要及时叫停。通常我都以“不好听”“不喜欢听”为由,要求学生“重来”“再读”。当然还得正确示范,教师示范必不可少,还要巧树典范:对于个别读得好的学生要大肆表扬,让大家直观感受怎样读“好听”、是“老师喜欢听的”,自然而然,学生就有了榜样的示范引领。
二、对“一字一顿”不容忍
在小学阶段,学生朗读一字一顿,毫无感情色彩,也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唱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平时在朗读指导中要加强语感训练之外,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同时,尽量减少齐读,对一字一顿的朗读要及时指正,绝不将就学生的“从众”“如流”。一旦出现就如同对待“过街老鼠”,见一次打一次,让唱读“无处遁形”。
三、对“两字一顿”不容忍
两字一顿是目前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听得比较难受的朗读习惯之一。例如,很多学生都习惯这么读:“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想是因为学生渐渐大量接触两字词语,读起来两字一顿,所以,到句段中他们也依然读词语,根本顾不上句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也不符合平时的说话习惯,听起来很别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坏习惯。如果你和学生交谈:“今天你们班的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一定会口语化,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只要你让他按照稿子上台演讲,就会变得两字一顿、拖腔拉调了。所以,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明白,不论是朗读还是演讲都得符合我们平时的说话习惯。我告诉学生:交谈和演讲、朗读一样都是语言表达。交谈是偶发、即兴、随意的,有人和你互动的语言表达;演讲有特定的听众,目的性很强;朗读就像画素描,只给你一张纸、一支笔,你要呈现的却是一个立体的物象,朗读时,只有一张嘴,却要用声音呈现多个立体空间,带领听者入情入境。读是基本功,只有读得好,才能讲得好。所以,首要纠正两字一顿的朗读习惯。学生没有词组、短语的概念,我们就要求他们“四个字连起来读”或“几个词连起来读”。下列这些类型的词语、词组,我会明确要求:四字连读,词组连读,中间不顿。
一摇一摆 一动不动 越飞越高
一只乌鸦 两只老虎 三个和尚
许许多多 干干净净 来来往往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 植物妈妈
邓小平爷爷 天安门广场 刘少奇纪念馆
非常勇敢 特别可爱 漂亮极了
四、是对轻声字“的”“重读拉长”不容忍
和两字一顿一样,学生都习惯在形容词“的”字后停顿。比如“今天的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正视挫折,走向成功”,很多学生的朗读节奏如下:今天的/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正视/挫折,走向/成功。很明显,把轻声“的”读重了,拉长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会一遍遍示范指导,告诉他们“的”字是轻声,要轻轻地读、快快地过。有时,对于屡教不改的“顽固派”,我“忍无可忍”,干脆简单粗暴来个硬性规定:“不准在‘的字上停顿”。为了触类旁通,我准备了大量如下短语,让学生们练读。
·新鲜的空气 明亮的眼睛 温暖的阳光
·美丽的学校 安静的教室 宁静的夜晚
·难忘的一天 愉快的假期 漂亮的姑娘
·尊敬的领导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
以此让孩子们直观比较、充分感受:“的”字就是一座桥梁,把前后两个词紧紧连接在一起,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更舒服。
五、对“不规范改变声调调值”不容忍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句尾字的“上声”字上。普通话标准对上声变调有规定,上声的五音调值基准为“214”,上声+阴、阳、去声都变调为“21”,上声+上声则变为“35”+“214”,词末句末的上声不改变调值。但是,孩子们也常把句末的上声调值变为“21”,如:校园多美好”“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句末的“好”“你”调值成了“21”,这个字的余韵没有了,总觉得语气变弱了,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打了折扣。也有学生在朗读中会把“美好”一类词语中的“美”读成“44”调值,把“好”读成“2141”的应予以纠正。规范普通话发音,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也是学生语感训练的良好途径。
六、对“去声方言化”不容忍
去声方言化应是湖南长沙语言的一大地方特色。长沙方言中去声的调值是反向的,由“51”变为“5ⅰ”。这个读法同样也存在于长沙人的普通话中,尤其在小学生的口语表达中比较常见。作为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在平时的口语中摒弃这种表达习惯,不作错误的示范;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醒学生正确发音,帮助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消灭“塑料”普通话。
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改变学生拖腔拉调的朗读习惯,让美的语言诠释美的事物,让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这些语言教育者的美好愿望。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几个“不容忍”,纠正学生唱读习惯任重而不道远。